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81 /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81 /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3

181

一、以亞洲市場為樣本之研究

在台灣樣本方面,台灣學者在合資及策略聯盟的研究上大多著墨在實證上的檢

測,進行理論探討的研究較少。張美玲、孫瑞霙與王國樑

(2002)

是少數的例外。此論

文強調既有策略聯盟之文獻多採用交易成本或是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來解釋策略聯盟

存在的原因、動機及特性。他們則試圖將動態觀點引入策略聯盟的文獻中。論文中強

調廠商為因應產業環境變化,在現有知識資源不足且無法透過市場交易獲取情況下,

隨著時間經過與產業環境變化,策略聯盟的組成份子亦會隨著改變。本研究引用三家

台灣電子廠商的個案研究驗證動態觀點的理論基礎。另一篇理論的論文是林欣美

(2007)

,作者以台灣半導體業為研究對象,探討策略聯盟中交易成本理論與網路鑲嵌

理論中,如何互相互補式地解釋半導體產業中策略聯盟的行為。過去的研究多認為交

易成本及網路鑲嵌理論彼此互為替代性地解釋策略聯盟的管理機制;但此論文以半導

體產業的實際例子提出交易成本及網路鑲嵌理論亦可能成為互補性的解釋理論,此研

究的特點為以台灣的產業特性,重新審視策略聯盟之後的機制管理理論。

在合資的議題上,吳菊華與胡聯國

(2009)

是少數在不完全合約議題上尋求發展的

理論模式研究。其論文提出理論模型來探討在不完全合約的情境之下,企業在進行垂

直整合時,採取併購或合資不同的整合方式對社會效率及福利造成的可能影響。

利用不完全合約的特性,陳世傑、李文瑞、洪廣朋、陳律睿與蔡明叡

(2006)

探討

聯盟夥伴間的溝通是可以增進合作績效。此研究專門探討網際網路的運用是否能有效

幫助聯盟夥伴之間的溝通,增進知識/技術上的吸收及擴散,進而增進聯盟的績效。

研究以問卷方式進行,實證結果顯示網路的運用對聯盟績效有重要的幫助。

陳一如

(2010)

將公司組織特性及董事會功能連接到策略聯盟的宣告績效。在這個

議題上主要把策略聯盟當成投資活動,藉以探討多角化公司進行策略聯盟是否有更好

的股市評價,同時也研究董事會組成的影響。實證結果和文獻過去的發現一致,雖然

多角化公司進行策略聯盟時也有正向的股市宣告效果,但其財富效果比非多角化公司

略低。獨立或外部董事比例對策略聯盟的宣告效果具有正向的影響,而董事長兼任總

經理時則具負向影響。

賴蓉禾

(2011)

探討參與聯盟企業本身之公司治理健全度可否作為聯盟夥伴可信任

程度的衡量指標。研究之實證結果發現公司治理健全度可正向增進夥伴的聯盟利益,

而當聯盟參與公司的治理健全度愈高時,整體策略聯盟績效愈佳,上述實證結果在台

灣與美國樣本均顯著成立,顯示利害關係人理論在不同環境中均具有重要意涵。

賴蓉禾等

(2014)

嘗試了解董事會功能如何影響合資績效。論文中強調合資可能產

生經理人為了個人私利所衍生的代理問題,因此運作良好的董事會在此代理問題上可

以扮演監督。除此之外,合資亦牽涉尋找合適的聯盟夥伴的過程,董事會也可以扮演

良好的諮詢角色。因此運作良好的董事會對合資績效應該有正向的幫助。實證結果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