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24 / 3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24 / 3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企業之不對稱資訊、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間接融資

124

擇此二分類融資來源,進而推演至不同融資來源對企業融資的多元影響。

Boot and

Thakor (2000)

更發現當銀行並未面對同業與資本市場二競爭來源時,多偏好借款給中

下等級的借款人,以賺取最高的經濟租,導致較佳的借款人因銀行借款之低附加價值,

多轉由

Transaction Loan

融資。然隨著銀行同業間的競爭轉為激烈,為減少直接在價

格上競爭,銀行多加強關係貸款,惟若此時資本市場因開放而高度競爭,則銀行之經

濟租將大幅縮水,致使關係貸款減少而轉趨專業借款

(Sector-specialization)

此外,另一方面的研究延續資訊不對稱及代理監督與成本的論點,抑或延續流動性

限制或現金流量與投資敏感性的觀點

(Kaplan and Zingales, 1997; Calomiris, Himmelberg,

and Wachtel, 1995)

,以探討銀行往來關係或銀行借款的好處與功能,以解析異質性企業

選擇往來銀行家數、金額與持續期間的背景、誘因與目的。具體而言,由於

Banking

Relationship

已被視為補強資本市場摩擦性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重要利器,一般企業

亦可利用此等銀行關係降低融資成本

(Hubbard, Kuttner, and Palia, 2002; Schenone, 2010)

甚或其金融危機與重整之相關成本

(Diamond, 1991, 1994; Dewally and Shao, 2014)

,減少

不對稱資訊問題及代理成本

(Hoshi et al., 1991; Bhattacharya and Thakor, 1993; Boot,

2000)

,且銀行融資較資本市場融資更可進行長期穩定的資金借貸。

Shockley and Thakor

(1997)

亦證實複雜的銀行借貸合約內容設計與機動變更合約條款均有助於保護銀行降低

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問題,換言之,銀行之多期貸放保證(屬中長期銀行往來關係)

應可提升貸款人的信譽。雖

Fohlin (1998)

亦推論銀行與企業長期密切的往來關係可使企

業現金流量的敏感性降低,致使未有銀行關係的公司其投資對內部資金的敏感性較高,

但此敏感性隨銀行關係的持續與深遠而轉弱,惟實證結果卻發現:密切的銀行關係並

未降低公司投資之流動性敏感程度或流動性限制,抑或提升企業的投資規模。其他相

關文獻

(Petersen and Rajan, 1994; Berger and Udell, 1995)

多已證實小型企業確實可利用密

切的銀行往來關係大幅改善自身的融資額度,且更確立小型企業若有緊密的銀行關係

將較同型但無銀行關係的企業更易獲得較多的信用貸款,

Degryse and Van Cayseele

(2000)

則進一步揭露隨著小型企業銀行往來關係的存續期間越長或範疇

(scope)

越窄,

則貸款利率反將揚升,惟抵押品之要求反降低,故小型企業之存續期間與範疇對貸款

條件存有相反之實證結論。

另外在多重銀行往來關係方面,

Detragiache et al. (2000)

以資訊不對稱的角度探討

多家銀行多重往來關係之意涵,其研究發現原關係銀行因對該企業知之甚詳,故不再

持續融資,而其他無關係之銀行因具有不對稱資訊,且擔心逆向選擇的問題,亦不願

融資,故企業常需維持多重銀行關係以降低計畫中途被清算的機率。

Ongena and Smith

(2000)

亦利用不對稱資訊觀點解釋企業選擇之銀行家數,結果發現一國若有穩定但產

業集中度不高的銀行體系,則企業傾向維持多家銀行關係,但若該國有完整的金融法

規與債權人保護制度,則傾向維持較少的銀行關係。

Houston and James (2001)

認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