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120 / 3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120 / 3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企業之不對稱資訊、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間接融資

120

壹、緒論

隨著全球貿易壁壘的消除與資訊通訊技術的再突破,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金融自由

化、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推動,而金融控股公司全球性的發展,金融海嘯與次級貸款危機

的席捲全球,金融機構的倒閉與合併風潮均為世界金融市場高度整合的表徵。然若深入

觀之,由於各國資本市場之日益開放,美、日、法等國之開放幅度、內容與速度為前所

未見,致使金融工具更趨創新、多樣化並具高風險,金融逆仲介

(Disintermediation)

與影

子銀行

(Shadow Banks)

的現象亦曾方興未艾,遂導致企業轉趨於本國與外國市場自行發

行股票與債券等有價證券籌資。據此,以直接金融方式融通所需資金似已成為國際間的

金融趨勢

(Allen, 1999; Anderson and Makhija, 1999; Schmidt, Hackethal, and Tyrell, 1999;

Boot and Thakor, 2000; Ongena and Smith, 2001; Carpenter and Petersen, 2002)

,此導致各國

企業與銀行的授信規模與往來關係,甚或傳統銀行金融業務正面臨空前激烈的衝擊與競

(Petersen and Rajan, 1995; Holmstrom and Tirole, 1997; Schmidt et al., 1999; Ongena and

Smith, 2000; Houston and James, 2001; Allen and Santomero, 2001; Berger and Udell, 2002)

易言之,以市場為基礎

(Market-based)

的金融體系正嚴厲地挑戰著以銀行為基礎

(Bank-

based)

的金融體系

(Demirgüç-Kunt and Maksimovic, 1999)

,非銀行

(Non-bank)

之財務仲介

機構於近期反倒較銀行扮演更積極的融資角色

(Gande, Puri, and Saunders, 1999)

。而在此

國際金融逆中介的潮流中,尤以戰後長期依賴銀行融資之日本企業的改變最為顯著;據

統計,日本企業之銀行借款相對其外部借款的比率,已由

70

年代大約

80%

遽減至

80

年代約

60% (Hoshi, Kashyap, and Scharfstein, 1990, 1993)

,再遞降至

2000

年之小於

40%

故此銀行借款與直接公開發行證券的消長趨勢嚴峻地衝擊著日本,甚或世界各國的銀行

業,進而各型企業之融資行為與銀行往來關係。

值此世界金融市場高度自由化之際,我國亦積極進行金融改革,不僅廢除利率限

制,降低資本管制,亦開放金融機構設立,放寬上市上櫃與海外籌資之條件,加上企

業的大型化與國際化,凡此種種均導致資金需求殷切,金融商品趁勢推陳出新,亦促

使了我國直接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並侵蝕著銀行之間接金融放款業務以及企業之長

期銀行往來關係,致使企業轉趨利用直接金融市場籌資的態勢正漸趨明朗。根據中央

銀行的統計,直接金融(如公開證券發行)相對於間接金融(如銀行放款)加直接金

融總額的流量(存量)比率已由

1987

年的

12% (12%)

,遽增至

1997

年的

40% (18%)

2002

年的

47% (24%)

,進而至

2007

年的

8% (25%)

2013

年的

3% (21%)

。然而,

若從企業與銀行關係的角度觀之,隨著金融機構的開放設立,本國銀行家數(銀行總

授信之流量增額)已從

1991

年的

24

家(

1.14

兆),遽增(遽減)至

1995

年的

45

家(

0.95

兆)與

2002

年的

53

家(

0.07

兆),更滑落至

2007

年的

37

家(

0.73

兆),直至

2013

年續增至

40

家(

1.1

兆)。故此等銀行授信與證券發行之總體金融演變趨勢實反映了

個體企業積極公開籌資並削弱銀行往來關係之融資選擇模式;惟間接金融的存量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