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之不對稱資訊、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間接融資
122
融資模式與銀行往來關係,冀使本文個體理論面之企業直接與間接融資行為的發現能
呼應上述總體融資資料之金融趨勢,以臻完整。具體而言,本文將援引企業融資行為
的個體
Micro-foundation
理論模型,以對其選擇銀行往來關係以及間接與直接融資的
模式進行推論,並確立具不同不對稱資訊程度的企業其銀行往來關係與融資行為的異
質性關係,進而探究對金融市場競爭與發展的意義。本研究之理論結果發現,企業若
資訊不對稱問題嚴重,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之疑慮深,為期有效支應較高的生產與營
運投入所需,降低流動性限制或現金流量與投資敏感性,大都維持緊密的銀行往來關
係,且依賴銀行借款此一間接融資方式;直至該公司之聲譽持續累積至較為卓著,資
訊不對稱疑慮終趨明顯緩和,此時銀行借款此一間接融資或已不符合優質企業的資金
規模與成本需求,遂降低銀行之往來關係,反趨向藉公開舉債或現金增資等直接金融
工具籌資,故企業之不對稱資訊程度明顯影響其銀行往來關係以及直接與間接融資模
式。再者,當景氣明顯復甦(衰退)時,公開舉債或現金增資等直接融資工具之融資
成本多較銀行借款此間接融資成本相對快速攀升(下滑),致使企業多維持更緊密(疲
弱)的銀行往來關係。是以,若無顯著不對稱資訊疑慮的優質企業,當景氣復甦時將
傾向藉由銀行借款籌資,而其直接融資規模反趨下滑;惟若屬不對稱資訊疑慮較嚴重
的企業,則隨景氣攀升,其將轉而多依賴直接融資管道而減少銀行借款,此等理論推
導與發現確實與信用市場現況較為吻合。由於我國仍處於金融資訊明顯具不對稱性之
情境下,且相關文獻鮮少同時論述企業之不對稱資訊程度、銀行往來關係及其直接與
間接融資選擇行為之理論架構,故本研究以簡化的理論模型描述企業多期之銀行往來
關係以及直接與間接融資模式,冀期對仍處於高度資訊不對稱環境下之企業融資行為
與銀行往來關係的演變,甚或對總體金融發展等長期趨勢的變化有深度的個體面剖
析,故應具理論面與實務面的重要意義。
貳、文獻探討
根據
Modigliani-Miller
的理論,在完美市場假設下,融資方式或結構並不影響實
質經濟變數,然而在現實金融世界中,不對稱資訊問題屢屢存在,故財務仲介機構遂
出現以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若此問題確屬嚴重,則銀行執行仲介功能之能力強弱
將影響資金的流動與分配,進而實質經濟活動。茲將不對稱資訊問題之於銀行角色與
仲介功能,以及之於企業之銀行往來關係的影響,進而衝擊企業融資條件與活動的相
關文獻回顧如下。
一、不對稱資訊問題之於銀行角色與仲介功能的影響
近期銀行融資之理論文獻已發展出
Cross-monitoring
的論點,
Diamond (1984,
1991)
與
Fama (1985)
早已確立銀行具多角化、代理監督與資訊優勢的獨特地位,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