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臺大管理論叢第33卷第1期
P. 154
Associations of Demand for Privat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Willingness to Pay,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 with Preferences for Long-Term Care Systems
差異逐漸變大時 (1 vs 2; 1 vs 3; 1 vs 4; 1 vs 5),前者係數皆為正且遞增,後者由負轉
正且遞增,顯示長壽風險或長照給付內容的風險的關注(擔憂)程度愈高,愈偏好
長照保險制,實證結果與表 5 一致。針對居住區域(南部),觀察各組迴歸的對比
差異逐漸變大時 (1 vs 2; 1 vs 3; 1 vs 4; 1 vs 5),係數雖有差異但皆為負,顯示南部居
民偏好長照賦稅制,實證結果與表 5 一致。
最後,從表 7 中我們也發現四個模型的截距項皆具有統計顯著性(除了各模型
的 1 vs 3 的截距項不顯著),顯示各控制變數的基準組 (Base Case) 對於長照制度偏
好具有顯著的解釋能力。各變數的基準組包括年齡未滿 30 歲者、女性、未婚、職
業為「其他」者、所得「不足 50 萬」者、居住在「東部與離島地區」者、家庭人
數「7 人以上」、沒有接受政府長照 2.0 補助者、家庭沒有長照個案者、沒有購買
商業長照保險者。四個模型在長照制度偏好對比差異較小時(1 vs 2; 1 vs 3,多數樣
本較為偏好賦稅制),截距項皆為正;在長照制度偏好對比差異較大時(1 vs 4; 1
vs 5,多數樣本較為偏好保險制),截距項皆為負,這兩種對比情境顯示,各控制
變數的基準組一致性的比較偏好長照賦稅制。再者,上述這些分析可以補充表 5 的
實證結果且仍然具有一致性。
伍、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我們藉由問卷調查,配合全國性的地區隨機抽樣,得到有效樣本 4097 人,樣本
包括已(曾)有長照需求與目前仍無長照需求的民眾,當各自面對長照風險時,對
於商業長照保險需求、願付程度與預防性儲蓄這三項財務決策行為的態度,對長照
制度偏好(賦稅制或保險制)的影響。更進一步,配合受訪者的社會與家庭經濟特
徵,可以對這兩種長照政策偏好族群的人口結構做出更清楚的詮釋。因應目前國內
11
長照環境所遭遇的三項困境: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少子化的雙重衝擊 、國內長照產
業才正逐漸成形、政府長照 2.0 財源是否穩定,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可以協助政府修正
長照 2.0 相關政策,例如長照 2.0 是否需適時朝向強制性社會長照保險來執行。
配合表 5 的實證結果,就第一個研究假說而言,我們發現高齡者(60-64 歲)、
所得較高者(100-149 萬)、對長照風險會憂慮者皆顯著偏好保險制,實證結果
11 根據內政部 2022 年的調查數據,截至 11 月為止,出生人數只有 12 萬 6808 人,但死亡人數卻
高達 18 萬 7349 人,本土總人口減少了 60,541 人,人口自然增加率已由正轉負(中央通訊社,
2022)。另根據「110 年簡易生命表」(內政部,2022),國人平均壽命為 80.86 歲。65 歲以
上人口在 2022 年已達到 17.5%,轉為高齡社會;預估 2025 年高齡人口將突破 20%,進入「超
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