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84 /30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84 /30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汽車製造商自中國採購之供應鏈風險關鍵因素分析

84

有能力對應採購企業的小批量訂購與供貨模式,因而降低採購企業的存貨與呆滯成

本及其它風險。

二、建議

供應鏈風險因合作的供應商及企業個別經營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沒有一套風

險評估模式可適用於全部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應由供應商、企業本身及雙方協同

合作等三個面向同時進行,才能有效降低風險值。因而建議企業可參考本研究之流

程與應用工具,建構適用於自身之風險評估模型。就分析結果,對個案公司或國內

之汽車製造廠,提出輸入型供應鏈風險評估與管理之實務建議。

(一)專責監控外部環境變化及建立應變小組

研究結果顯示,「環境風險」構面的整體權重值排序第

2

且為主動影響因子,

而外部「環境風險」的管理職掌在組織中不似品質、成本、交期及服務等明確,企

業可能疏於關注此構面的變化,導致風險產生後無法因應。若能專責監控及建立應

變小組,可降低外部風險發生後對企業造成之損失。

(二)調整成本導向之採購策略

本研究發現,汽車產業在管理供應鏈時,最重視供應商之產品品質、交期及成

本等三面向。而汽車產業亦應重視供應商之財務績效與管理面向,避免其資金週轉

與付款問題,導致對次階供應商的信用不足,而影響整體交期;而中國的物流基礎

建設尚未健全,部份物流作業之運送排程無法配合,常導致交期不穩定,此為採購

企業應同時重視的面向。

(三)共享資源、強化關鍵技術

由表

8

可知,原因度為正數準則,且易因個案公司管理所引起的風險是「產品

特徵風險」與「技術風險」。企業應運用台灣之技術優勢,持續深化企業之技術能

力,對中國採購之零組件產品特徵上與其共用,於國內再客製化為適合國人之產品,

才能共享中國之資源及提升生產經濟批量,降低供應鏈管理難度;技術風險面,應

加強雙方專利管理及增加彼此技術依存度。

(四)部份風險準則納入供應商評選系統

由本研究對供應商風險的評估結果,可知供應商雖然均通過企業的供應商評選

系統評估合格;但企業實證中,可發現有部份的供應商準則風險值偏高,略顯供應

商評選系統之考量不週延或不合時宜處,可斟酌本研究部份風險準則,納入供應商

評選系統中使之更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