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01 / 322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01 / 322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6

卷第

3

201

的信任,表示製造商對關係敏感度較強。衝突是網絡合作效能轉差的訊號

(Welch and

Wilkinson, 2005)

,但不意味關係會中止或失敗

(Anderson and Jap, 2005)

,建議管理者

強化衝突管理的知識與技能,近期

Seggie, Griffith, and Jap (2013)

發現,製造商對通路

成員的監督能力愈好,愈能降低可能投機,監督是事前的投機管理,建議製造商善用

資訊科技技術,積極提高產品配銷過程的監督能力,不再受限於單靠配銷商提供銷售

資訊。管理者也要評估長、短期的成本-利益權衡

(Hibbard et al., 2001; Koza and Dant,

2007)

,勿顧短失長。整體而言,在通路商時代環境下,製造商的關係衝突管理能力,

實是必要且重要,以長期、正面態度面對衝突關係

(Koza and Dant, 2007; Nunlee,

2005)

三、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以製造商觀點為探討,較無法窺探配銷商的認知與相對回應之全貌,因此,未來

國內研究可採雙向衡量,了解雙方對解構行為的認知與行為差異,如此更能知道彼此

的關係本質與內涵。再者,本研究係橫斷面研究,從個案研究發現,業者在解構行為

進行的不同時間,選擇回應策略亦隨之改變,建議後續研究也可對解構行為之動態歷

程,發展縱貫面探索,如

Samaha et al. (2011)

的縱貫性研究。此外,本研究僅聚焦於「網

絡結構」與「通路關係」因素,實務上影響因素十分複雜,未來可探索其他潛在重要

因素,如

Holmlund-Rytkönen and Strandvik (2005)

企業間的關係壓力研究、

Seggie et al.

(2013)

對主動/被動投機方式對績效滿意度有差異性影響。最後,本研究的少數變數

衡量並不盡理想,雖然過去類似研究的測量(如

Brown, Cobb, and Lusch, 2006; Samaha

et al., 2011

)也曾有少數測量變數僅

2

題項,由於測量題項發展不易,尚可接受,期待

後續研究可避免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