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24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24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會計穩健性:基於亞洲國家資料研究之回顧

224

會藉由其控制力操弄財務報表數字,降低了會計穩健之程度,此實證結果與高蘭芬等

(2011)

所發現「穩健性與董監質押比呈正向關係」相反。

周百隆、林兆欣、許碩芬與楊傑安

(2015)

2008

2009

年之樣本為研究對象發

現,訴訟風險是購買董監責任險之主要原因,而在購買董監責任險之後,因為董監之

法律責任風險降低,公司盈餘反而變得比較不穩健,與許文馨與林玟君

(2013)

、廖秀

梅等

(2016)

之實證結果「購買董監責任險之公司,其盈餘較穩健」之結果不同。

Liao, Chi, and Chen (2013)

以來自非審計服務比重衡量會計師對特定客戶之經濟依

存度,探討此經濟依存度與穩健性之關連性。其實證結果發現,會計師對客戶之經濟

依存度會負向影響客戶之會計穩健性,但越獨立的董事會能越抑制這種負向關係。其

研究結果與姜家訓與葉鴻銘

(2007)

支持替代性關係之發現「當會計師對特定客戶之公

費依賴度愈高,則該公司盈餘愈趨穩健」相反。

Xia and Zhu (2009)

利用

2001

2006

年中國上市公司樣本,檢視公司治理與穩健

之關係,實證結果顯示,最終控制者之持股控制鏈層數越複雜及決策權與現金流量權

之歧異越大,穩健性越低。此結果與

Chan and Hsu (2013)

「多控制鏈層數之公司會採

用較穩健之會計,支持穩健性與其他公司治理機制間之替代性關係」之發現相反,亦

與高蘭芬等

(2011)

「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偏離程度與穩健性呈正向關係」之結果相反。

此外,

Yang, Kweh, and Lin (2014)

2000

2010

年資料檢視臺灣集團企業與非集

團企業之盈餘品質差異(包括:應計項目持續性、盈餘管理、穩健性)。作者認為,

集團企業之持股結構較複雜,由核心代理問題(控制股東

vs.

少數股東)所引發之資訊

不對稱較嚴重,因此會計較不穩健,他們的實證結果支持其論點。

Basu et al. (2005)

將臺灣上市公司樣本分成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發現家族企業較非家族企業不穩健。

上述文獻所採取之實證方法多為橫斷面比較。

Fan, Wong, and Zhang (2012)

則以

1987

2005

年亞洲新興市場的三個國家(香港、新加坡、臺灣)為例,檢視家族企

業動態傳承行為是否影響其會計盈餘之特性。他們認為家族企業之創辦者在企業初期

所累積之聲譽以及人際網絡等家族特有資產

(Specialized Assets)

,很難從創辦人完整的

跨代傳承給繼任者。於是在繼任後之交易型態,逐漸由原先依賴關係為主之契約

(Relationship-based Contracts)

轉向市場公平合理型契約

(Arms-length Contracts)

,因此

利害關係人對資訊透明度之需求也隨之提高,可能要求更即時的認列損失行為。他們

比較

231

個繼任之案例,發現繼任前後五年之盈餘穩健特性有明顯變化,實證結果支

持上述說法。

從前述有關支持穩健性與其他公司治理機制間之替代性關係及支持互補性關係之

文獻討論可知,許多文獻檢驗同一個問題,卻無法得出一致之結果。例如:同樣是關

注董監質押比與穩健性間之關係,高蘭芬等

(2011)

之實證結果支持替代性關係,而林

美鳳等

(2009)

卻支持互補性關係;在討論董監責任險與穩健性之關係時,許文馨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