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enu](styles/mobile-menu.png)
![Page Background](./../common/page-substrates/page0183.png)
臺大管理論叢
第
27
卷第
3
期
173
銀行在進行強制性合併時,安華連結對併購價值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巫統連結則無
顯著影響銀行合併的價值,此研究結果顯示親信效果
(Cronyism)
與馬來西亞強制性銀
行合併的負面影響有關。
(四)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文獻指出,經理人缺乏嚴密監控時,會為獲取私人利益而做出損害股東
的決策,而良好的公司治理,則可監督並約束經理人自利行為。
在台灣樣本方面,陳振遠等
(2013)
的研究結果發現公司治理較差的企業在併購宣
告前即已出現嚴重的資訊洩漏現象,而公司治理較佳的企業不但可以減緩資訊洩漏的
問題,也具有較高的短期異常報酬;公司治理良好的企業,在併購宣告後出現正面異
常報酬,顯示好的公司治理有助於提升企業併後之經營績效
(Masulis, Wang, and Xie,
2007)
。然而,王祝三等
(2006)
卻指出外部機構法人持股與企業併購支付方式無關的
結果則與國外發現不相符,但此一結果卻符合台灣公司治理未若歐美先進國家完善之
現象。陳曉蓉
(2010)
的研究結果發現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機構投資者難以發揮監督
功能,故當機構投資人持股率越高時,銀行併購活動越多;經理人持股率越低時,銀
行併購活動也會跟著增加。
在其他亞洲國家樣本部分,
Bae, Kang, and Kim (2002)
檢測韓國企業集團是否受益
於併購,與控制股東是否藉由併購攫取集團中其他公司價值以增加私人財富。研究發
現集團企業主併公司短期異常報酬較非集團企業低;具控制股東的公司,可經由集團
其他因併購而增加價值的企業中獲益,該研究結果符合利益輸送假設。
Lin and Su
(2008)
檢測大陸上市公司產業多角化與公司價值間關係,研究發現多部門公司的
Tobin’s q
顯著高於單一部門公司;政府控制多部門公司之
Tobin’s q
低於非政府控制的
多部門公司。該研究支持多角化的政治成本假說。此外,在成長產業中,具高績效的
非政府控制公司比較會進行多角化活動。
Zhou, Li, and Svejnar (2011)
則探討
1997
金融風暴前後,泰國家族企業,國內機構
投資人與外國公司如何以撤資或併購方式重組公司的事業組合。研究顯示金融風暴
後,外國公司重組活動受金融風暴影響較本國公司小;家族企業與國內機構投資者的
撤資行為並無不同;本國公司在金融風暴時雖顯著減少併購新公司,但亦未增加撤資
次要部門的行為,以聚焦公司的營運或取得現金。該研究指出在金融風暴的不確定性
下,本國公司,特別是集團企業或大型企業投資的子公司,較能避免甩賣行為並維持
核心資產,其研究結果並未支持重聚焦、代理問題或財務限制假說。
(五)環境特性
以往研究指出併購熱潮的產生主要是受產業的衝擊、股票市值高估,或是新證券
發行熱潮所影響,所以併購活動會產生時間與產業的群聚現象
(Shleifer and Vishny,
2003; Rau and Stouraitis, 2011; Duchin and Schmidt, 2013)
。然而,在併購熱潮中,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