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enu](styles/mobile-menu.png)
![Page Background](./../common/page-substrates/page0184.png)
併購與策略聯盟在公司理財文獻之回顧與展望:亞洲市場之研究
174
理問題與羊群效應的影響,常導致併購的決策品質、併購績效與公司治理均較差。此
外,也有學者發現併購熱潮中先驅者的績效為正,而熱潮後期的併購,投資者則給予
較差的評價
(McNamara, Haleblian, and Dykes, 2008)
。
在台灣樣本研究部分,邱奕嘉與曾為國
(2014)
討論環境豐厚性與環境動態性對併
購的影響,環境的豐厚性指一個產業是否具有成長性,而環境動態性則為公司外部環
境的動盪以及不確定性程度,其研究結果發現環境豐厚性與環境動態性弱化技術相關
程度與併後研發績效。
在亞洲其他國家樣本的文獻部分,
Zhou et al. (2015)
的研究則探討政治熱期對併
購績效的影響,該研究提出政府對併購干預的程度在政治熱期期間會更顯著,主要原
因為大陸的產業政策、企業法令和國營企業經理人提名等重要決策,大部分均於政治
熱期中,亦即在全國人民大會舉行前後一個月內通過並宣告,其研究結果顯示於政治
熱期期間,國有企業進行的併購活動的短期與長期股票績效均優於私有企業。
Duchin
and Schmidt (2013)
則以羊群效應為理論依據,發現在熱潮中所進行的併購,其長期績
效與公司治理均較差。
(六)國家特性
在國家層級因素的影響部分,台灣因投資者保護與公司治理程度相對於其他已開
發國家弱,因此,台灣樣本也常被納入跨國樣本分析的一部分。
在台灣樣本方面,
Rossi and Volpin (2004)
檢測各國法制差異對併購的影響,該研
究結果發現在會計標準與投資者保護較佳的國家有較多的併購、敵意收購與股權收
購,以及較高的併購溢價,但跨國併購活動則較少。
Kim (2012)
的研究探討投資者保
護如何影響併購方式,以及併後的控制機制,其研究結果發現投資者保護較佳的國家,
公司傾向於使用股權進行併購,而投資者保護較弱的國家,企業則傾向於使用現金交
易;此外,在普通法系國家,多重併購導致股權稀釋,特別是在美國稀釋情況更為嚴
重,但大陸法系國家則無此現象;大陸法系國家中,進行連續併購的公司傾向於建立
金字塔型的控制結構,然而,在普通法系國家此現象則相對較弱。
Kim and Lu (2013)
檢測
26
個國家公司治理改革是否改變投資者保護並影響公司投資決策,以及是否影
響國外主併公司在新興市場中傾向選擇績效較好的目標公司進行併購。該研究認為因
為在新興市場中投資者保護相對於主併公司國家弱,所以外國主併公司會傾向選擇績
效好的目標公司,故主、被併公司國家投資者保護強度的差距與選擇好公司投資的程
度呈正向關係。此外,目標公司(主併公司)國家進行公司治理改革,強化投資者保
護時,投資者保護強度的差距降低(上升),主併公司選擇好公司投資的傾向會被降
低(增強)。
Ghosh and He (2015)
研究
42
個國家的樣本,發現來自投資者保護較弱的
國家,公司在美國跨國上市後會有較多的併購活動、較佳的併購決策,與較高的短期
異常報酬與營運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