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之不對稱資訊、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間接融資
126
勢,致使其他證券市場參與者的逆向選擇問題加重,降低企業於股市的流動性。
Dewally and Shao (2014)
也發現較依賴銀行的公司於金融風暴前與後,其財務槓桿的
改變小於較依賴債券籌資的公司,甚且其營運較依賴現金而非證券籌資。而與銀行建
立穩固往來關係的企業於金融風暴期間可獲得較多現金流量、較高財務槓桿、較多新
銀行融資以及較高獲利性。國內文獻中,王健安與沈中華
(2003)
揭露台灣上市公司若
與較多銀行往來,因關係疏遠與資訊不對稱程度嚴重,致使其將保留較多現金,故投
資函數中的流動性係數較為顯著。甚且,具超常投資但未來投資機會被市場低估的公
司,雖與少數銀行往來但因有較密切關係,故其投資不受流動性影響,此意味著銀行
似無完善的監督功能以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此尤以景氣繁榮時最為顯著;然而陳家
彬與賴怡洵
(2003)
則發現隨著銀行往來關係的建立,企業所簽訂的後期契約利率顯著
低於前期契約利率,故銀行往來關係對於放款訂價具有影響。
綜言之,上述文獻已將銀行貸款與企業融資的關係更具體化地以不對稱資訊與銀
行往來關係描述之,惟相關研究似忽略從理論模型推導企業對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
間接融資之多期動態選擇模式,及建構間接金融關係之當爾亦會同時決定與影響另類
工具-公開舉債與現金增資等直接金融工具的融資規模。因此,本研究將援引不對稱
資訊的論點,並加入銀行往來關係與多元融資及投資之交互影響關係,以闡述異質性
企業多期選擇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間接融資工具之籌資行為。
參、理論模型之解析
前述傳統探討銀行往來關係,甚或直接與間接金融的相關研究大多僅止於實證面
的分析,故論述企業多期銀行往來關係與直接及間接融資行為的理論研究仍付之闕
如,亟待發展。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融入企業與銀行往來關係此一新近重要議題以建
構理論模型,冀期對企業多期直接與間接融資模式與銀行往來關係迭變之個體面意
涵,及直接與間接融資消長變化之個體行為模式有完整的闡釋。具體而言,本研究將
援引個體企業多期利潤極大化模型,以闡明具有不同資訊不對稱問題的異質性企業,
當面對兩類融資來源—直接金融(即公開市場發行證券籌資)與間接金融(即銀行借
款籌資)時,其多期銀行往來關係與多元融資模式,又此融資行為與企業之資訊不對
稱程度及外在景氣環境迭變等因素的關係。茲詳述理論模型如下。
假設信用市場中有多個企業
i
,
i = 1,..., Z
,而於第
t
期時,企業
i
因長期投資與營
運計畫需籌措資金,然其籌資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向傳統財務仲介機構融通資金
$L
it
,
即運用銀行借款執行間接金融或
Relationship Loan
;另一則是藉初級市場直接發行公
司債
$B
it
與股票
$S
it
1
,向一般投資人籌措直接金融資金
D
it
=
B
it
+
S
it
,即
Transaction
1
私下募集雖屬於直接融資之多種來源之一,但因私募畢竟僅為台灣極少數企業使用的籌資模式,
並非普遍性的籌資管道,遂較不具一般性,故本文暫不放入理論模型中,以降低模型的過度複雜
性,期使變數間的因果關係可更加清晰與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