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第31卷第3期

5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場,而必須要真正測量、並檢視個體在性別角色認同取向上的個別差異,始能揭示 「(生理)性別內」的性別角色認同變異。申言之,即使同為男性,個體仍可能在 男性化特質及女性化特質的體認上有所差異,這是因為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並 非互斥的兩端(Bem, 1974, 1977),故有「男性化特質高或低的男性」及「女性化特 質高或低的男性」,女性亦然。更重要的是,無論其生理性別為何,個體認同之男 性化或女性化特質,才會真正連結到其對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重要性的認知與投入 (Geldenhuys et al., 2019)。遺憾的是,既有的職家文獻中,針對個體性別自我認同與 職家衝突之關係的研究並不多(參見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 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 之文獻評論),少數採性別角色取向理論的研究又大都聚焦在「性別 角色意識形態」(Gender-role Ideology; GRI) 這個性別態度概念,亦即僅檢視個人對 兩性平等態度認同程度的差異(Korabik et al., 2008),雖然GRI 跳脫了「生理性別 = 性別角色」的簡化,可用此構念來檢視「性別內」的差異,但仍以兩分法來設定個 人的性別態度,不是「傳統」就是「平等」。將「平等」視為「傳統」的對立面, 掩蓋了「不傳統,但也不平等」的角色實踐,如:男性重家庭,女性重工作,進而 忽略了個人在心理性別認同上的個別差異,如:男性認同女性化的性別特質,女性 反之。目前的職家與性別研究文獻未見系統性地探究此等心理層面的性別認同差異 對職家互動的可能影響,本研究正是要填補職家研究在此一「心理性別」論述上的 缺口。 誠如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 所呼籲:職家研究在生理性別之外,更應 檢視性別之「個人內特質」(Intrapsychic Characteristics),因其不僅會影響個人的行 為與認同,也會表現在個人的角色扮演上(Role Enacting)。Bem (1974) 將「性別特 質」(Gender Traits) 視為在生理性別與性別角色間運作的心理概念,意即將個人自 我概念中影響其「性別化」(Gender-typing) 認知與行為的人格特質,再細分為男性 化特質及女性化特質兩個獨立的向度,指涉文化對男性與女性應具備之心理特徵的 描述與期待(Kite, Deaux, and Haines, 2008)。男性化特質包含攻擊、競爭、主導等 心理特質,較有利工作成就及職涯發展;女性化特質則包含敏感、溫暖、同情等心 理特質,較適合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的維護(Bem, 1974; Eagly, Wood, and Diekman, 2000)。研究者主張性別角色取向,例如個體在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上的個別 差異,可能比單純的生理性別更能解釋職家衝突的體驗(Korabik et al., 2008; 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 許碧芬,2002);因為個人自我認同之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 質會影響其角色扮演。 社會認同理論指出,個體會依各種社會角色對自身的相對重要性,以及自己願 意在這些角色上投入精力與時間的多寡來將角色排序,以滿足與角色相關的需求 (Bagger, Li, and Gutek, 2008; Parasuraman and Simmers, 2001; Thoits, 1991)。在各種社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