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第31卷第3期

3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壹、緒論 工作與家庭研究(以下簡稱職家研究)已累積了數十年的文獻,其中,性別 一直是被關注的議題,實徵研究也幾乎都會檢視性別這個人口學特徵(Korabik, McElwain, and Chappell, 2008),且多以性別角色理論為基礎。性別角色(Gender Roles) 是指個體所屬的社會文化所認可或期待之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標準或模式 (Eagly and Karau, 1991)。循此,性別角色幫助個人內化文化對自身性別的期待,以 維持社會對角色要求與其生理性別之間的一致性,達到心理、社會、文化的良好適 應。依性別角色理論,男性和女性被社會設定了不同的性別角色,如傳統社會中「男 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就隱含著「男性應重視工作角色,女性應重視家庭角 色」的意涵,故在職家互動中便會產生行為及感受的差異(Basow, 1992; Eagly, 1987; Hawkesworth, 1997)。然而,在實徵研究的操作上,研究者卻常以「生理性別」為 分類標準,比較生理男性和生理女性在職家感受上的「性別間」差異。不過,整合 分析卻指出,生理性別對預測職家衝突並無貢獻(Byron, 2005);最新的一項整合分 析雖只針對單向的工作對家庭衝突(Work-to-family Conflict; WFC),但結論同樣是 男、女性在WFC感受上的平均水準沒有差異(Shockley, Shen, DeNunzio, Arvan, and Knudsen, 2017)。此外,以「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全國代表性樣本資料所做 的分析,也發現臺灣男、女性在職家衝突上沒有性別差異(Lu, Kao, Chang, Wu, and Cooper, 2008)。 如此理論與結果的不一致,可能部分肇因於研究者將生理性別等同於性別角 色認同,類推生理男性必然認同工作角色為其主要角色,生理女性必然認同家庭 角色為其主要角色,而犯了「生物心理等同」(Biopsychological Equivalence) 的謬 誤(Korabik et al., 2008)。「性別」實則是一個多面向的複雜構念,包含了生理、 心理、行為、社會、及文化的特質(Hawkesworth, 1997)。本研究的貢獻正是在於 擴展既有的職家研究,探討「性別角色取向」(Gender Role Orientation; GRO) 此一 「心理性別」特質在職家互動中的角色,以回應學界近期的呼籲 (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在生理性別及「性別間」差異之外,納入「個人內特質」(Intrapsychic Characteristics) 之心理性別意涵,來呈現「性別內」的角色認同差異對職家互動的 影響。 在本研究的脈絡中,臺灣社會正歷經從傳統依生理性別來設定角色分工,到走 向兩性平權、兼顧職家的價值轉變,上述的「性別內」角色認同差異對職家互動的 影響可能更大。意即,「傳統價值觀」所設定的「男主外,女主內」角色分工已然 鬆動,同為生理男性,可能因個人性別角色取向(心理性別特質)的不同,而對工 作及家庭角色的重要性產生不同的認定,女性亦然。如:以Bem (1974) 的性別角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