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第31卷第3期

29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女性照顧者」(Female Carers) 和「為工作而活的男性」(Men Who Live to Work); 但也有認同「非傳統性身份」(Less Traditional Gender Identities) 者,即「獨立女性」 (Independent Women) 和「為生活而工作的男性」(Men Who Work to Live)。「為生 活而工作的男性」正如本研究中高女性化特質的男性,重視家庭,視工作為手段及 財務保障的工具,為生活而工作,務實地賺錢 (Pragmatic Workers),但不讓工作主 宰人生;另一方面,「獨立女性」則如本研究中低女性化特質的女性,不以家庭為 其人生中心 (Not Dedicated to Family Life),雖不強調家庭重要性,但也不必然以工 作為優先(不同於所謂的職場女強人,即前述高男性化特質的女性),她們選擇保 留更多時間給自己或發展興趣。可見,不論在西方社會還是東方社會,性別平等主 流化確實提供了個人多元性別認同的可能性,當今男性及女性更寬廣、更有彈性的 職、家角色實踐的關鍵,就在於個人性別角色特質的自我認同差異,這正是本研究 所採之性別角色取向理論視角經測量個人內特質(Intrapsychic Characteristics) 所欲捕 捉的精細畫面:從分別檢視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兩個向度,我們從「性別內」 差異更進入「個人內」差異的探究,關注在既有GRI 文獻中較被忽略的「非傳統」 但也「非平等」的群體,如:不重視家庭的女性、不重視工作的男性。社會既定的 性別角色劇本,須仰賴個人的心理特質及學習認同歷程,始得展演,其間的個別差 異正可經由個人的性別特質來表現:男性化特質引導個體重視並實踐 (Enacting) 傳 統的工作角色,女性化特質引導個體重視並實踐家庭角色 (Bem, 1974; Hawkesworth, 1997; Zhao et al., 2019),性別角色取向遂成為「個體從生理性別走向社會約制的性 別角色扮演」的關鍵心理機制。 承上,「性別不對稱假說」依然可用來闡述本研究所發現之男性和女性在工作 與家庭角色投入上的差異,只不過,關鍵不再是既定的生理性別,而是心理性別, 即個人認同之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的強度。換言之,在傳統或現代社會中,個 人都可能因為對工作與家庭角色重視的程度不同,致使家庭邊界或工作邊界的易被 滲透性程度隨之不同,即當個人更想要保護其工作場域不受干擾,對家庭的要求就 較為敏感;或當個人更想要保護其家庭場域不受干擾,對工作的要求就較為敏感。 例如:本研究所發現之高女性化特質的男性對家庭要求的敏感,正可能肇因於其想 要保護家庭生活,卻不得不兼顧工作表現的兩難。藉此,本研究從個體的性別自我 認同切入,揭示出個人在「傳統」和「平等」(工作和家庭都重視)之外的角色認 同樣貌,引起對「高女性化認同之男性」及「低女性化認同之女性」的關注,展現 了所謂「非傳統」性別角色認同的豐富意涵,有助完整地檢視現代社會中的各類群 體(或次群體)在職家介面上的角色整合及調適 (Emslie and Hunt, 2009; Zhao et al., 2019)。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