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第31卷第3期

Contents 目錄 VOL. 31 NO. 3 December 2021 1 ▲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Luo Lu • Ting-Ting Chang • Shu-Fan Kao 47 ▲ The Influences of Leaders’ Negative Implicit Followership Theories on Employees’ Work Behaviors: A Dual-Pathway Model Hsin-Hua Hsiung • Chia-Ju Lee 85 ▲ The Study of Gambl ing Preference, Trading Pat tern and Excess Comovement in Lottery-Like Stock Returns Zi-Mei Wang • Nan-Hsuan Lou 161 ▲ Managing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Designing Perceived Affordances, and Develop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 in the Online and Offline Retailing Li-Wei Wu • Yun-Chia Tang • Chung-Yu Wang 203 ▲ Auditors’ Signing Networks and Auditor Independe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oing-Concern Opinions Min-Jeng Shiue • Shu-Ling Yeh • Ching-Yi Chen 237 ▲ Call for Papers & Guidelines

Editor’s Note NTU Management Review, together with College of Management at National Quemoy University (NQU),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view, Kinmen Kaoliang Liquor (KKL) Inc., and the 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 (OAOC), fruitfully cohosted a joint conference titled “2021 Frontiers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nd “Syntrend, Ethnic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Modern Management” on 13th and 14th of November 2021 at 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Quemoy University. We received 75 research articles from scholars in academic fields includ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studies, accounting, finance, market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eneral management, tourism, and Minnan studies. NTU Management Review places a high value o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well as collaboration. The Board of Editors wholeheartedly welcome our three distinguished Area Editors. First one is Professor Hsien-Tung Tsai(蔡顯童), a productive scholar from th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 of Busines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Prof. Tsai excels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areas: online community behavior, brand community,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Another one is Professor Cheng-Wei Wu(吳政衛), an excellent scholar of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e excels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iel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entry strategy for multinationals. The other one is Professor Yanzhi Wang(王衍智), an excellent scholar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 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e excels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ields: corporate finance, innovation, dividend policy, a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oreover, we offer our special thanks go to Dr. Samuel Yin, President of Ruentex Financial Group, who partially sponsors NTU Management Review by way of Yin-XunRuo Educational Foundation, supporting our journal to continuously publish distinguished publications. As always, our appreciation goes out to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ecutive Yuan(行政院科技部人 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for sponsoring our editorial personnel, who have been providing invaluable assistance to both the conferences and the public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we would like to thank T. N. Soong Foundation for their continuous support. To encourage research efforts in accounting, auditing, finance, taxation,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aiwan, the Foundation has been sponsoring the Best Master’s Thesis Award since 1996. NTU Management Review has been publishing quite a few awarded research papers ever since. Introduction of this Edition This edition of NTU Management Review contains five articles.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ll of them. For the two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resources, one article is written by Lu, Chang, and Kao, who examine the joint interactive effects of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and biological sex on the work and family interface. They conducted a two-wave survey of employees working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of diverse industries across Taiwan. Three-way interactions (sex ×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 family responsibility) in predicting the bidirectional work and family conflict are found significant after controlling for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values. Specifically, for men, high femininity strengthene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work-tofamily conflict as well as between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family-to-work conflict. For women, however, it was low femininity that strengthened the same sets of relationships. Thei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ertain types of non-traditional gender identities increase the adjustment challenges for both sexes, especially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 They suggest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socially prescribed gender role and his/her psychological gender identity, so a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en’s and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on the work and family interface. Another article in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resources by Hsiung and Lee investigates how leaders’ Negative Implicit Followership Theories (NIFTs) affect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their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toward colleagues through an emotional process and a work-cognition process. They

propose that leaders’ NIFTs influence not only employees themselves but also the parties with whom employees interact. A theoretical model is tested by using multisource data from 210 frontline service employees, their direct supervisors, and their colleagues. Their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e serial mediation of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employees’ negative mood, leaders’ NIFTs decrease employees’ service performance but do not decrease their altruistic behavior toward colleagues. Furthermore, leaders’ NIFTs decrease both employees’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toward colleagues through the serial mediation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and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one article in the field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by Wu, Tang, and Wang investigates how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and perceived affordances can benefit multichannel retailers by enhancing economic and customer value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and how different channels interact. In their study, 387 questionnaires from customers of certain multichannel retailer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nd then the assumed casual links in a proposed model using SEM analysis are verified. Based on their results, the positive influences of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and perceived affordances on economic and relational values is confirmed. Also,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economic and relational values on satisfaction, the effect of online and offline satisfaction on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loyalty are validated. Besides, they examine how offline satisfaction transfers to online satisfaction as well as how offline loyalty transfers to online loyalty.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y offer a more complete model that explicates customers’ multifaceted responses in the multichannel context. They recommend that multichannel retailers should enthusiastically pursue managing strategies regarding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and design finest perceived affordances so that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s can reinforce each other which will enable managers to systematically coordinate effort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s. There are two articles related to finance and accounting in this issue. The first article by Wang and Lou utilizes order-flow data to investigate whose stock trading results in excess return comovement of lottery-like stocks in the Taiwanese stock market. The main findings are: (1) individual investors are the main cause of excess return comovement of lottery-like stocks, concentrate their trading on lottery-like stocks, make frequent trades, place aggressive orders, and have correlated order flows for various lottery-like stocks.

(2) Although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lso trade lottery-like stocks, their order ratio is lower, and their trading reduces the excess return comovement of lottery-like stocks. (3) When overall market behavior leans toward speculation (e.g., in a bullish market or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period), individual investors exhibit a high demand for lottery-like stocks, which strengthens the excess return comovement of these stocks. (4) Individual investors’ trading of lottery-like stocks and the return comovement of these stocks increase during months when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released. Adopting the sample of publicly traded firms identified as distressed and audited by the Big 4 audit firms in Taiwan during the 2006-2015 period, the second paper is written by Shiue, Yeh, and Chen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tors’ signing networks in CPA firms and improved/impaired auditor independence, which is measured by auditors’ propensity to issue going-concern audit opinion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auditors’ degree centrality, proxied by the number of co-signed auditors in the CPA firms, is one of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auditors issuing going-concern opinions. When other networks measures, e.g., betweenness centrality, closeness centrality, and eigenvector centrality, are used, the aforementioned finding is only partially supported. Hsiou-Wei Lin David Ming-Huang Chiang San-Lin Chung

NTU Management Rev i ew Vol . 31 No. 3 Dec. 2021, 1-46 DOI:10.6226/NTUMR.202112_31(3).0001 1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在職家互動的作用:三階調節效 果的檢驗 Luo Lu,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陸洛/ 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Ting-Ting Chang,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Lunghw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張婷婷/ 龍華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Shu-Fan Kao,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高旭繁 /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Received 2019/10, Final revision received 2021/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we examined the joint interactive effects of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and biological sex on the work and family interface. We conducted a two-wave survey involving 276 employees working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of diverse industries across Taiwa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raditional gender role values, we found significant three-way interactions (sex ×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 family responsibility) in predicting the bidirectional work and family conflict. Specifically, for men, high femininity strengthene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work-to-family conflict as well as between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family-to-work conflict. For women, however, it was low femininity that strengthened the same sets of relationship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ertain types of non-traditional gender identities (e.g. men endorsing high femininity traits and women endorsing low femininity traits) increase the adjustment challenges for both sexes, especially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 Researchers should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socially prescribed gender role and his/her psychological gender identity, so a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en’s and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on the work and family interface. 【Keywords】 gender, sex,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work/family demands, work/family conflict 摘 要 本研究採性別角色取向理論的視角,檢視個人之性別特質認同與生理性別在職家介面 上的交互影響。我們對276位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進行了兩階段的問卷調查,在控制了 與職家角色相關之傳統價值觀後,發現「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及「家庭責任」 之三階交互作用能顯著預測雙向的職家衝突。在男性群體中,高女性化特質會強化「家 庭責任與工作對家庭衝突」及「家庭責任與家庭對工作衝突」之間的關係;但在女性 領域主編:黃家齊教授

2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群體中,低女性化特質會強化前述兩組關係。此結果顯示某些類型的「非傳統」性別 角色認同者(如:高度認同女性化特質的男性、低度認同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可能是 職家調應中的高壓力群體,故此,後續研究應更關注多元的「性別」建構在職家互動 中的意涵,即體認個體被社會賦予之性別角色與其心理性別認同間的差異,期能更全 面與深入地理解兩性在工作與家庭互動介面上的真實體驗。 【關鍵字】性別、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職家要求、職家衝突

3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壹、緒論 工作與家庭研究(以下簡稱職家研究)已累積了數十年的文獻,其中,性別 一直是被關注的議題,實徵研究也幾乎都會檢視性別這個人口學特徵(Korabik, McElwain, and Chappell, 2008),且多以性別角色理論為基礎。性別角色(Gender Roles) 是指個體所屬的社會文化所認可或期待之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標準或模式 (Eagly and Karau, 1991)。循此,性別角色幫助個人內化文化對自身性別的期待,以 維持社會對角色要求與其生理性別之間的一致性,達到心理、社會、文化的良好適 應。依性別角色理論,男性和女性被社會設定了不同的性別角色,如傳統社會中「男 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就隱含著「男性應重視工作角色,女性應重視家庭角 色」的意涵,故在職家互動中便會產生行為及感受的差異(Basow, 1992; Eagly, 1987; Hawkesworth, 1997)。然而,在實徵研究的操作上,研究者卻常以「生理性別」為 分類標準,比較生理男性和生理女性在職家感受上的「性別間」差異。不過,整合 分析卻指出,生理性別對預測職家衝突並無貢獻(Byron, 2005);最新的一項整合分 析雖只針對單向的工作對家庭衝突(Work-to-family Conflict; WFC),但結論同樣是 男、女性在WFC感受上的平均水準沒有差異(Shockley, Shen, DeNunzio, Arvan, and Knudsen, 2017)。此外,以「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的全國代表性樣本資料所做 的分析,也發現臺灣男、女性在職家衝突上沒有性別差異(Lu, Kao, Chang, Wu, and Cooper, 2008)。 如此理論與結果的不一致,可能部分肇因於研究者將生理性別等同於性別角 色認同,類推生理男性必然認同工作角色為其主要角色,生理女性必然認同家庭 角色為其主要角色,而犯了「生物心理等同」(Biopsychological Equivalence) 的謬 誤(Korabik et al., 2008)。「性別」實則是一個多面向的複雜構念,包含了生理、 心理、行為、社會、及文化的特質(Hawkesworth, 1997)。本研究的貢獻正是在於 擴展既有的職家研究,探討「性別角色取向」(Gender Role Orientation; GRO) 此一 「心理性別」特質在職家互動中的角色,以回應學界近期的呼籲 (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在生理性別及「性別間」差異之外,納入「個人內特質」(Intrapsychic Characteristics) 之心理性別意涵,來呈現「性別內」的角色認同差異對職家互動的 影響。 在本研究的脈絡中,臺灣社會正歷經從傳統依生理性別來設定角色分工,到走 向兩性平權、兼顧職家的價值轉變,上述的「性別內」角色認同差異對職家互動的 影響可能更大。意即,「傳統價值觀」所設定的「男主外,女主內」角色分工已然 鬆動,同為生理男性,可能因個人性別角色取向(心理性別特質)的不同,而對工 作及家庭角色的重要性產生不同的認定,女性亦然。如:以Bem (1974) 的性別角

4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色取向理論為焦點的研究文獻,已累積了大量證據顯示:男性化特質強的人(不論 其生理性別為何),普遍認同工作角色的重要性,女性化特質強的人(無論其生理 性別),則普遍認同家庭角色的重要性(如:Geldenhuys, Bosch, Jeewa, and Koutris, 2019)。故在變遷社會中,所謂的「傳統男性」即為高男性化特質且認同工作重要 性的傳統性別角色(男主外)的生理男性;「傳統女性」即為高女性化特質且認同 家庭重要性的傳統性別角色(女主內)的生理女性。除此之外的生理性別與心理性 別的組合都可視為「非傳統」者,如:低男性化特質的男性(可能不認同工作的重 要性)、低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可能不認同家庭的重要性)、高女性化特質的男性 (可能認同家庭的重要性)、及高男性化特質的女性(可能認同工作的重要性)。 本研究之另一獨特貢獻,即是在臺灣社會變遷的背景下,檢視西方「性別角色取向」 理論所強調之「性別內」差異在職家互動介面上的展現,亦即以臺灣男女工作者的 實徵資料來確認在西方社會發展出的「性別角色取向」理論,如:男性化、女性化 特質對理解職家角色實踐之適用性,並以生理性別及心理性別的交互作用,來對比 傳統與非傳統男女在雙向職家衝突歷程中的體驗,以豐富近期職家學者倡導之多面 向性別構念(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 的實際運作。 貳、文獻探討與假說推衍 一、職家介面上的生理性別差異與心理性別差異 雖然性別研究的學者一直主張「性別」為一個多面向的複雜構念(Hawkesworth, 1997),但職家研究中俯拾皆是將生理性別(Sex) 直接視為性別角色(Gender Role) 的 推論邏輯,此即「生物心理等同」的假說(Korabik et al., 2008)。然而,生理性別和 性別角色實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身為男性或女性與生俱來的生物性狀態 (李美枝,1981),後者則是一種「社會性別」,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經由認同、 教育或模仿學習獲得一套與自己所認同之性別相應的行為規範(Basow, 1992),並循 之來扮演及執行在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性別角色也代表了個體認為自己具備傳統 上性別刻板印象特徵的程度(Bem, 1974)。但是在既有的職家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 並未實際測量個人的性別認同(如: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而僅依兩分式的 生理性別類別(即人口學變項)將所有社會認定與男性/ 女性有關的特質加諸到一 個生理男性或女性身上,再依性別角色理論來推論其生理性別,這等於認同了傳統 「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性別角色(Gender-stereotyped Roles),犯下「生物心理等 同」的謬誤。 我們認為,若要避免重蹈覆轍,避免再次犯下此「生物心理等同」的謬誤, 就不能再套用「生理男性等同重視工作」、「生理女性等同重視家庭」之預設立

5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場,而必須要真正測量、並檢視個體在性別角色認同取向上的個別差異,始能揭示 「(生理)性別內」的性別角色認同變異。申言之,即使同為男性,個體仍可能在 男性化特質及女性化特質的體認上有所差異,這是因為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並 非互斥的兩端(Bem, 1974, 1977),故有「男性化特質高或低的男性」及「女性化特 質高或低的男性」,女性亦然。更重要的是,無論其生理性別為何,個體認同之男 性化或女性化特質,才會真正連結到其對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重要性的認知與投入 (Geldenhuys et al., 2019)。遺憾的是,既有的職家文獻中,針對個體性別自我認同與 職家衝突之關係的研究並不多(參見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 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 之文獻評論),少數採性別角色取向理論的研究又大都聚焦在「性別 角色意識形態」(Gender-role Ideology; GRI) 這個性別態度概念,亦即僅檢視個人對 兩性平等態度認同程度的差異(Korabik et al., 2008),雖然GRI 跳脫了「生理性別 = 性別角色」的簡化,可用此構念來檢視「性別內」的差異,但仍以兩分法來設定個 人的性別態度,不是「傳統」就是「平等」。將「平等」視為「傳統」的對立面, 掩蓋了「不傳統,但也不平等」的角色實踐,如:男性重家庭,女性重工作,進而 忽略了個人在心理性別認同上的個別差異,如:男性認同女性化的性別特質,女性 反之。目前的職家與性別研究文獻未見系統性地探究此等心理層面的性別認同差異 對職家互動的可能影響,本研究正是要填補職家研究在此一「心理性別」論述上的 缺口。 誠如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 所呼籲:職家研究在生理性別之外,更應 檢視性別之「個人內特質」(Intrapsychic Characteristics),因其不僅會影響個人的行 為與認同,也會表現在個人的角色扮演上(Role Enacting)。Bem (1974) 將「性別特 質」(Gender Traits) 視為在生理性別與性別角色間運作的心理概念,意即將個人自 我概念中影響其「性別化」(Gender-typing) 認知與行為的人格特質,再細分為男性 化特質及女性化特質兩個獨立的向度,指涉文化對男性與女性應具備之心理特徵的 描述與期待(Kite, Deaux, and Haines, 2008)。男性化特質包含攻擊、競爭、主導等 心理特質,較有利工作成就及職涯發展;女性化特質則包含敏感、溫暖、同情等心 理特質,較適合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的維護(Bem, 1974; Eagly, Wood, and Diekman, 2000)。研究者主張性別角色取向,例如個體在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上的個別 差異,可能比單純的生理性別更能解釋職家衝突的體驗(Korabik et al., 2008; 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 許碧芬,2002);因為個人自我認同之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 質會影響其角色扮演。 社會認同理論指出,個體會依各種社會角色對自身的相對重要性,以及自己願 意在這些角色上投入精力與時間的多寡來將角色排序,以滿足與角色相關的需求 (Bagger, Li, and Gutek, 2008; Parasuraman and Simmers, 2001; Thoits, 1991)。在各種社

6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會角色中,工作和家庭角色是相當重要的,但同時實踐此二角色,可能會產生衝突, 無法兼顧(Eddleston, Veiga, and Powell, 2006; Thompson and Bunderson, 2001)。性別 角色取向理論認為,個人擁有之男性化特質及女性化特質會使其對工作及家庭角色 產生不同的重要性體認 (Greenhaus and Parasuraman, 1999),進而延伸出不同的角色 實踐。Geldenhuys et al. (2019) 之實徵研究也確實發現,心理性別的「自我認同」會 影響個體如何評估工作與家庭角色的重要性,即男性化特質與工作角色的重要性有 顯著正相關,女性化特質則與之為負相關。此外Gaddy, Glass, and Arnkoff (1983) 亦 曾探討性別角色取向對職業婦女工作投入的影響,發現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男性 化特質高的女性相較男性化特質低者,在工作上的投入更高。顯然,女性自我認同 之男性化特質,會使其將工作放在首位,並專注於工作者的角色扮演。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 的實徵研究則發現,女性化特質對家庭角色的重要性有正面的影 響,女性化特質高者擁有很強的家庭認同,且更投入家庭角色。Liu and Ngo (2017) 以中國大陸全職工作者為對象的實徵研究也發現,男性化特質與工作角色重要性有 顯著正相關,女性化特質則與家庭角色重要性有顯著正相關。 基於性別角色取向理論 (Greenhaus and Parasuraman, 1999) 與上述實徵研究結 果,男性化特質顯然與工作角色重要性有關,而女性化特質則與家庭角色重要性 有關。這可能肇因於男性化特質強調工具性的特質,即「高效地實現目標的能力」 (Jones, Chernovetz, and Hansson, 1978),聚焦於完成工作或解決問題(Marshall and Wijting, 1980)。故對自認具備高男性化特質的人來說,工作場所為他們提供了運用 這些工具性特質(例如:理性、果斷和競爭力)的機會,從而帶來了成功的角色表 現,強化了工作角色的重要性。而女性化特質多為表達取向、對他人福祉的情感關 懷、且與維持群體和諧有關(Marshall and Wijting, 1980),故家庭角色對高度女性化 特質者更為重要,因為家庭為他們提供了運用這些女性化特質(例如:同情心,養 育和對他人需求敏感)的機會(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也就是說,男性化特 質高者(不論其生理性別為何),不僅認同工作角色的重要性,並會積極投入工作; 女性化特質高者(無論其生理性別為何),不僅認同家庭角色的重要性,並會更多 投入家庭生活,擁有較高的家庭認同感。 然而,前述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並累積一定成果的性別角色取向相關研究,能 用來理解發展中國家,如臺灣民眾的職家體驗嗎?對照西方先進國家較為普遍的兩 性平權態度,及男女平等參與工作及家庭角色的社會主流價值,在一項東亞社會的 跨國調查卻發現,與日本和韓國相比,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性別平等觀念比較低(Qian and Sayer, 2016)。王維邦與陳美華 (2017) 採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具全國 代表性的大樣本資料分析也發現,「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觀念仍 然是臺灣的主流價值,且男性較女性有更強烈的傳統性別態度,如:在「男性養

7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家、女性顧家」的觀念上,不但全部樣本「同意或非常同意」的比例高達40.7 %, 且男性同意或非常同意的比例也遠高於女性的比例(44.3 %相較37.1 %)。行政院 性別平等處的「2019 性別圖像」研究報告(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19)也指出, 臺灣已婚女性做家事與照顧子女的時間超過丈夫的3 倍以上。高旭繁與陸洛 (2011) 以臺灣各行各業全職員工的大樣本分析也發現,年輕女性、未婚女性、資淺女性、 及非主管女性,都有高度的工作壓力感受,顯示女性在職場上仍是弱勢族群。這些 證據都在在顯示臺灣依然處在「邁向」兩性平權的道路上。值此,在地研究者更應 關注「性別角色取向」理論所強調之「性別內」自我認同差異對變遷社會中男、女 之職家角色實踐的影響,以揭示性別認同在「傳統」與「非傳統」男女中的實際運 作,以及這些不同的社會群體在人生兩個重要的場域—工作與家庭—的適應和挑戰 (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 綜合上述,「生理性別」(以下簡稱男性/ 女性)與「心理性別」(以下簡稱 男性化/ 女性化特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變遷社會中會產生四種類型的性別自我 認同:(1) 傳統的男性,(2) 傳統的女性,(3) 非傳統的男性,和 (4) 非傳統的女性。 進一步展開這四種類型者在職家介面上的可能表現,「傳統的男性」認同高男性化 特質,重視工作角色更勝於家庭角色;「傳統的女性」認同高女性化特質,重視家 庭角色更勝於工作角色。「非傳統的男性」如是低男性化的男性,可能認為工作重 要性低,如是高女性化的男性,則可能認為家庭重要性高;「非傳統的女性」如是 低女性化的女性,可能認為家庭重要性低,如是高男性化的女性,則可能認為工作 重要性高。在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大陸和斯里蘭卡,已有研究發現非傳統的男性相當 重視家庭生活,也支持配偶發展事業;非傳統的女性則會不讓鬚眉地投入工作, 追求職涯發展與成功(Kailasapathy, Kraimer, and Metz, 2014; Zhao, Zhang, and Foley, 2019)。不過,雖然職業婦女在工作和家庭上的壓力與適應一直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 (Cinnamon and Rich, 2002),但重視家庭的男性卻鮮少受到注意。我們相信在職家互 動中性別的心理認同與生理性別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故在研究中檢驗此兩者的交 互作用,同時探討「性別內」與「性別間」的差異,以釐清變遷社會中不同性別認 同的個體(傳統/ 非傳統,男性/ 女性)在職家歷程上的體驗,如此不僅可豐富性 別角色取向理論的內涵及應用 (Livingston and Judge, 2008),亦對促進發展中國家民 眾的職家適應有重大意義。 二、心理性別認同及角色重要性與職家衝突之關連 職家衝突是一種角色之間的衝突,個體受限於時間與精力等資源的稀少性 (Scarcity) (Frone, Yardley, and Markel, 1997),以致無法同時面對來自工作與家庭多重 但卻不相容的角色責任與要求,職家衝突於焉產生(Geurts and Demerouti, 2003)。

8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職家衝突具有雙向的滲透性,即工作對家庭的衝突(Work-to-family Conflict; WFC) 及家庭對工作的衝突(Family-to-work Conflict; FWC) (Carlson, Kacmar, and Williams, 2000)。這兩種方向的衝突不論在理論上或實證上,都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 (Shockley and Singla, 2011; 陸洛、黃茂丁與高旭繁,2005);本研究將探討「職家 前因」與雙向職家衝突的關係。 從壓力理論的觀點來看,工作與家庭兩場域中的「要求」可視為壓力源或「前 因」(Stressors or Antecedents),而「要求」是指結構或心理上的角色要求(Claim), 個體必須要盡其所能的努力回應與適應角色的責任、期望與規範(Voydanoff, 2008)。由職家文獻(Byron, 2005; Michel, Kotrba, Mitchelson, Clark, and Baltes, 2011) 中可見職家前因與衝突之間的同場域(Same Domain) 效果相當穩定,我們對其關鍵 影響因素也有了清楚的掌握,即,工作前因為WFC的主要預測因子,家庭前因為 FWC的主要預測因子;但,在整合分析中也發現跨場域 (Cross-domain) 的效果同樣 存在,即,家庭前因與WFC有弱相關,工作前因與FWC有弱相關 (Byron, 2005; Michel et al., 2011);故我們將同時檢視工作與家庭兩個場域中的「要求」對雙向職 家衝突感受的影響。由於先前的整合分析已確認「工作負荷」(Workload) 與「家庭 責任」是雙向職家衝突最重要的預測因素(Byron, 2005; Michel et al., 2011),故本研 究以此兩變項作為職家衝突的前因,並界定工作負荷意指個體參與工作角色所投 入的時間與精力(Spector and Jex, 1998),家庭責任則是個體對家庭角色要求的感知 (Allen, 2001)。 接續,我們結合性別角色理論與邊界理論(Clark, 2000),以「性別不對稱假說」 (Gender Asymmetry Hypothesis) (Pleck, 1977) 來闡述男性和女性在工作與家庭角色投 入上的差異。其基本預設是:在傳統社會中,因為男性和女性對工作與家庭角色的 重視程度不同,男性會以工作角色為重,女性則以家庭角色為重,故,男性的家庭 邊界比工作邊界更容易被滲透,即工作要求更容易影響男性的家庭角色扮演,而女 性的工作邊界比較容易被滲透,即女性的家庭要求更容易影響其工作角色的投入, 進而表現為男、女兩性在固守職、家邊界上的不對稱現象。簡言之,男性更想要保 護其工作場域不受干擾,故對家庭的要求較為敏感;女性則更想要保護其家庭場域 不受干擾,故對工作的要求較為敏感。 對此,Cerrato and Cifre (2018) 的實徵研究以西班牙已婚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發 現兩性在家務勞動中的參與程度是不平等的,女性的參與程度遠高於男性,且當女 性的家務勞動參與較高時,其家庭衝突會增加,但當男人的家務勞動參與增加時, 則其工作衝突會增加,此研究結果顯示出女性較重視家庭,而男性較重視工作,即 傳統的性別角色仍然影響男性和女性管理工作和家庭互動的方式。另一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 所進行之跨國實徵研究,其結果大致支持這項性別不對稱假說,

9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顯示即使在高度重視兩性平等的西方國家,女性仍較願意為家庭而在工作上做出妥 協與調整,避免工作的變動影響家庭生活(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而在傳統 性別態度仍為主流的臺灣與東亞國家,女性更是被期待、也確實負擔了絕大部分的 家務與照顧子女的責任,投入家庭角色的時間遠多過男性(Qian and Sayer, 2016; 王 維邦與陳美華,2017;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19)。反之,對大多數臺灣男性而言, 工作仍是人生的首要目標,他們願意用超時工作或減少家庭時間來尋求外派機會, 以強化職涯晉升前景(王維邦與陳美華,2017;呂玉瑕,2011)。 綜合上述,性別不對稱假說呼應的是傳統性別角色理論的觀點,上述各實徵研 究在操作上仍是以生理性別來推論男、女性在工作與家庭場域的投入差異,我們得 到的整體圖像是:自我認同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傳統男性,相較女性更重視工作角 色,較不重視家庭角色,因而對工作角色的額外投入不會使其產生職家衝突的感受, 但家庭角色的額外要求則會使其產生較大的職家衝突感受;另一方面,自我認同符 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傳統女性,相較於男性更重視家庭角色,較不重視工作角色,因 而對工作角色的額外投入會使其產生較大的職家衝突感受,而對家庭角色的額外投 入則不會產生較大的職家衝突感受。不過,我們在前文已指出,這是社會「寫」給 傳統男性和傳統女性的故事,關於非傳統男性和非傳統女性的故事則尚未揭曉。 三、假說推衍 ( 一 ) 三階交互作用 (Three-way Interactions):生理性別 × 性別角色取向 × 工作與家庭要求 回歸本研究的目的,我們延伸性別不對稱假說,跳脫過度簡化、用生理性別替 代心理性別的觀點,還原性別構念的多面向與複雜性,並改用性別角色取向的觀點 檢視那些自我認同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男或女性(亦即前述非傳統的男性或女 性)。當他們選擇背離社會主流價值時,對工作、家庭的角色設定與邊界協調可能 迥然不同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但他們的處境與調適在職家文獻中一直是等待填補 的空白。因此,我們在本研究中採三階交互作用(Three-way Interactions) 的觀點, 檢視生理性別(男性與女性)及性別角色取向(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在交錯 工作與家庭要求後,在職家介面上的角色體驗。 我們認為,在傳統性別態度仍為主流的現今臺灣社會中,傳統男或女性(亦即 高男性化特質的男性或高女性化特質的女性)的角色認同符合主流社會對男性以工 作為重,女性以家庭為重的期待,故在面臨工作與家庭角色扮演的抉擇時,比較不 容易產生衝突感受(Tajfel and Turner, 1986)。正如Gutek, Searle, and Klepa (1991) 的 論點,某角色的要求(如增加工作或家庭時間)對個人的實質衝擊,取決於個人對 此角色的認同。角色要求與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相同(如要求女性增加家務時間,或

10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要求男性增加工作時間)時,由於該要求是自己本來就應該要做的本分,因而個體 經驗的壓迫感較低。反之,角色要求與自己的認同不同(如要求女性增加工作時間, 或要求男性增加家庭時間)時,由於該要求並非自己本來就應該或願意負責的工作, 因而個體會經驗較高的壓迫感。 ( 二 ) 兩項假說 具體而言,當面臨較高的工作負荷時,傳統男性(高男性化特質的男性)本就 重視工作,願意為工作投入心力,且認為自己投入工作正是在善盡「賺錢養家」的 角色義務,對家庭是有貢獻的(Bernard, 1981; Gutek et al., 1991; Zhang, Li, and Foley, 2014),會刻意不讓家庭事務干擾其工作,故不會有嚴重的職家衝突感。然而,相較 於傳統男性對工作角色的重視與投入,某些非傳統男性(如:高女性化特質的男性) 可能對家庭生活更為在意,想要參與家庭事務並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他們對家庭 的重視甚至更勝於工作;Kaufman (2013) 稱此類男性為「超級奶爸」(Superdads), 以別於重視工作角色的傳統男性,且認為這種人在兩性平權意識高漲的西方社會已 越來越多。但在尚未到達兩性平權主流化的發展中社會,這樣的非傳統男性在面對 高工作負荷時,想要犧牲工作,扮演好「家庭男人」(Family Men) 的角色,則似乎 並不被社會主流價值所允許,而受限於個體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以及社會認同的壓 力,他們可能更強烈地感受到來自工作與家庭雙方面的壓力,職家衝突的感受倍增。 就女性而言,傳統女性較重視家庭角色,認為對家庭角色的投入才是其最重要 的責任與義務(Gutek et al., 1991; Lu, 2006; 張晉芬與李奕慧,2007;許伊均、張妤 玥、陸洛與張婷婷,2014),故面對較高的工作負荷時,傳統女性不僅會刻意不讓 工作影響其家庭生活,甚至願意為了家庭,義無反顧地放棄工作,故不容易產生職 家拉扯的衝突感受。如Haines, Bilodeau, Demers, Marchand, Beauregard, Durand, and Blanc (2019) 的研究就發現,女性從事有償工作的時間少於男性,進而影響女性感 受到較低的工作對家庭衝突 (WFC),且女性較少從事不定時的工作,所以其工作對 家庭衝突 (WFC) 也較低;研究結果顯示出女性較重視家庭,會為了家庭,進而調整 其工作狀況。但某些非傳統女性(如:高男性化特質的女性)有著強烈的成就動機, 更在意工作角色及事業成就 (Gaddy et al., 1983; Marshall and Wijting, 1980),會視高 工作負荷為機會與挑戰,希望自己能全心投入,維持良好的工作表現,甚至更上層 樓,故不想讓家庭事務妨礙工作;但受限於女性應以家庭為重的社會主流價值,這 些非傳統女性 (Career Women) 仍須負擔家庭責任,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更容易產 生精疲力竭的感受,使其強烈地感受到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拉扯與職家衝突。 我們採性別不對稱假說的核心論點,以性別角色取向(心理性別特質)而非生 理性別來推論個體對工作、家庭角色的認同與重要性設定,提出第一個假說 : H1: 在預測雙向職家衝突(WFC與FWC)時,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工作負

11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荷間有三階調節效果,即:(a) 在男性群體中,男性化特質高相較男性化特質 低者,工作負荷與職家衝突的正向關聯較弱;(b) 在男性群體中,女性化特質 高相較女性化特質低者,工作負荷與職家衝突的正向關聯較強;(c) 在女性群 體中,女性化特質高相較女性化特質低者,工作負荷與職家衝突的正向關聯較 弱;(d) 在女性群體中,男性化特質高相較男性化特質低者,工作負荷與職家 衝突的正向關聯較強。 而就家庭角色而言,具有高男性化特質的傳統男性,其角色認同正符合社會期 許,在面臨較高的家庭責任時,他們仍會以工作角色為重,並認為家庭不應該干擾 工作,家庭責任也不是其該盡的責任,妻子才是家庭責任的擔當者,故不會因為家 庭要求而減少工作投入,也不會認為投入工作是干擾了家庭生活,意即不會有職家 衝突感。然而,對高女性化特質的非傳統男性而言,情況就大不相同。他們的高女 性化特質使其更嚮往在家庭生活中追求幸福,故面對高家庭責任時,他們會希望投 入更多心力於家庭中。然而,受限於男性應以工作為重的社會主流價值,即男性不 能因家務事而影響工作投入,所以這類非傳統男性必須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角色, 也就容易感到精力與時間皆不足以應付職家的雙重要求,以致職家衝突感倍增。 高女性化特質的傳統女性重視家庭角色,願意為家庭犧牲與奉獻,當面臨較高 的家庭責任時,會視為自己應盡的本分,毫不猶豫地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更為保 護家庭生活,甚至不惜辭掉工作,也不願讓工作影響家庭,故不容易有職家拉扯的 衝突感。但具有高男性化特質的非傳統女性更在意事業成就,當面臨較高的家庭責 任時,此類非傳統女性「必須」要符合社會期待,投入更多心力於家庭角色,甚至 被期待犧牲個人職涯,但其實她們仍想投入工作,發揮所長,兩相拉扯間,非傳統 女性更會強烈地體驗到職家衝突感。據此,我們採性別不對稱假說的核心論點,提 出假說二: H2: 在預測雙向職家衝突(WFC與FWC)時,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家庭責 任間有三階調節效果,即:(a) 在男性群體中,男性化特質高相較男性化特質 低者,家庭責任與職家衝突的正向關聯較弱;(b) 在男性群體中,女性化特質 高相較女性化特質低者,家庭責任與職家衝突的正向關聯較強;(c) 在女性群 體中,女性化特質高相較女性化特質低者,家庭責任與職家衝突的正向關聯較 弱;(d) 在女性群體中,男性化特質高相較男性化特質低者,家庭責任與職家 衝突的正向關聯較強。 在此必須說明,性別角色取向理論及現有的實徵研究(Geldenhuys et al., 2019; Gaddy, et al., 1983; Powell and Greenhaus, 2010; Liu and Ngo, 2017),多為探討高度認

12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同某性別角色取向(男性化/ 女性化)的男性或女性,如高男性化特質的男性(傳 統男性)或高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傳統女性),對某些類型的傳統男性(如:低女 性化特質的男性)、傳統女性(如:低男性化特質的女性)、非傳統男性(如:低 男性化特質的男性)及非傳統女性(如:低女性化特質的女性)等低度認同男性 化/ 女性化特質的兩性,暫無堅實的理論基礎可做方向性的推論,因為他/ 她們對 男性化特質或女性化特質的低度認同並不能直接連結到其重視的職家角色,且也沒 有相關實徵研究,故不納入假說推論及檢驗,僅以統計分析做「初探性實徵檢視」 (Empirical Exploration),以了解低度認同男性化/ 女性化特質的兩性之可能處境。 綜觀假說一與假說二,H1a、H1b、H2a 與H2b 描述的是生理男性群體中因性 別角色取向之不同而造成的「性別內」差異,在職家要求的脈絡中所展現的衝突感 受差異;H1c, H1d, H2c 與H2d 描述的是生理女性群體中因性別角色取向之不同而 造成的「性別內」差異,在職家要求的脈絡中所展現的衝突感受差異。橫跨生理性 別來看,H1b、H1d、H2b 與H2d 描述的是非傳統性別角色取向者的脆弱性,即在 高工作負荷與家庭責任時,特定類型的非傳統者會有較高的職家衝突感受。圖1 的 研究架構所示正是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工作與家庭要求間的三階交互作用對 職家雙向衝突的調節效果。在本研究的職家脈絡中,我們將個體自述的工作重要性 和家庭重要性當作傳統價值觀(性別角色分工)的近似指標,納入假說檢驗模型為 控制變項。本研究亦同時檢視職家衝突的主場域(如:工作負荷對WFC的影響) 及跨場域(如:家庭責任對WFC的影響)的效果。另外,既有多數職家研究採取 圖1 研究架構 Time 1 Time 2 控制變項 工作重要性 家庭重要性 生理性別 男性 女性 職家衝突 WFC FWC 工作要求:工作負荷 家庭要求:家庭責任 性別角色取向 男性化特質 女性化特質

13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橫斷式、一次性收集資料的設計,不僅無法釐清研究概念間的因果關係,也難以避 免共同方法變異的偏誤。學者如Casper, Eby, Bordeaux, Lockwood, and Lambert (2007) 及Korabik et al. (2008) 莫不疾呼縱貫性研究的重要性。故本研究採縱貫式、分兩次 收集資料的設計,盡力避免方法上的陷阱,提升研究資料的品質。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灣職場全職人員為樣本,進行結構性問卷施測。本研究採兩階段固 定樣本 (Two-wave Panel Study) 設計,所有研究變項均測量兩次,間隔三個月。以 有限的研究資源為求更有效地取得資料,我們採立意與滾雪球抽樣,例如:對各大 學的在職進修生進行調查、透過個人關係徵求研究參與者,以及透過組織管理者對 內部員工發放問卷等。我們盡量選取不同產業(如: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及文 教業等)、不同組織(中小型、大型企業;公部門、私人企業)、不同管理位階、 不同專業背景及不同年齡之受訪者,以確保樣本異質性。我們首先徵求聯絡人的同 意,告知問卷採匿名填答,再依據聯絡人招募之人數,提供紙本問卷及回擲信封, 並請填答者簽署「知情者同意書」,包括簡短的研究目的說明、匿名填答與個人資 料保密之承諾。研究參與者填答完問卷後直接交予研究者或聯絡人,於三個月後發 放第二次問卷。第一次施測發放371 份問卷,回收371 份有效問卷;以此起始樣本 為基礎,第二次施測發放371 份,在扣除遺漏值過多,或多數量表均勾選某一選項 的問卷之後,最終的有效問卷為276份。 本研究樣本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52.54%:47.46%。平均年齡為35.51歲,標準 差為11.91。在婚姻狀況方面,已婚或同居者佔47.46%;未婚者、分居、離婚或鰥 寡者佔52.54%。大學以上學歷者居多,佔56.57%,專科與高中職則各佔20.80%與 14.23%。此外,我們亦將教育程度轉換成受教育年數(高中職 = 12,大學 = 16,碩 士 = 18,博士 = 22),以便後續統計分析,教育年數平均為15.01年,標準差為1.96。 在家庭成員方面,有小孩者佔44.57%,與父母同住者佔42.40%,已婚者的配偶有 全職工作者佔85.93%。在職位方面,主管(包括低階、中階、高階與決策主管)佔 28.00%,平均工作年資為13.72 年,標準差為10.41。在行業類別方面,以服務業 (24.28%) 與製造業 (24.28%) 的從業人員佔了大多數。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編製結構性問卷以收集資料,主要變項有: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

14 Sex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on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Testing Three-Way Interactions 工作負荷、家庭責任及職家衝突(WFC與FWC)。另也收集人口學/ 工作變項的 資料,包含年齡、教育程度、職位等。家庭變項則有婚姻狀況、是否有小孩、是否 與父母同住、配偶是否有全職工作。此外,本研究將個人自己認定的「工作重要性」 與「家庭重要性」,視為性別有關之文化價值觀在個人職家角色認同上的反映,即 將此兩項角色重要性的體認視為「傳統價值觀」的近似指標,納入研究模型中加以 控制,意圖在控制傳統價值觀的前提下檢驗前述假說,以確認「傳統/ 非傳統」推 論論點的實質意涵。因採縱貫研究設計,除職家衝突(WFC與FWC)採用第二次 問卷資料 (Time 2) 外,其餘研究變項皆採用第一次問卷資料 (Time 1)。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研究變項(不含生理性別與人口學/ 工作變項)包含:工 作重要性、家庭重要性、性別角色取向(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工作負荷、 家庭責任、職家衝突(WFC與FWC)等八個變項,上述研究變項的量表分述如下: (一)性別角色取向(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 採用李美枝(1981) 根據Bem (1974) 的「性別角色量表」 (Bem’s Sex Role Inventory; BSRI) 編修的「性別角色特質」量表,含「男性化特質」及「女性化特質」 兩個分量表,各有20 個性別特質形容詞,男性化特質的形容詞如:有雄心的、有 領導才能的、有主見的;女性化特質的形容詞如:溫暖的、親切的、富同情心的。 作答方式採五點 尺,由「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別給予5、4、3、2、1 分。 「男性化特質」及「女性化特質」分別加總計分,分數愈高代表個人體認之男性化 特質及女性化特質愈高。在本研究中男性化特質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為0.92,女性化特質分量表為0.89。 (二)工作負荷 以Spector and Jex (1998) 所編製的「量化工作負荷量表」(Quantitative Workload Inventory) 測量之,此量表共5 題,主要測量個人在工作步調(Pace) 與工作量 (Volume) 上的感受,以五點量尺(1 表示從未如此,5 表示總是如此)評量,分數 愈高代表工作負荷愈大。在本研究中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為0.83。 (三)家庭責任 採用Allen (2001) 所編製的「家庭責任量表」(Family Responsibility Scale),共 計3 題,如「你的家庭對你的要求太多」、「你有太多家庭的事情要處理」等,以 五點量尺(1表示從未如此,5表示總是如此)測量,分數越高代表家庭責任越大。 在本研究中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為0.88。 (四)職家衝突(WFC 與 FWC) 本研究以Netemeyer, Boles, and McMurrian (1996) 所編製的「工作家庭衝突量 表」衡量WFC與FWC,各有5 題;其信、效度俱佳,是相當常用的測量職家衝突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