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資訊科技採納與導入文獻回顧之趨勢分析
(2000-2015)
220
導入所鑲嵌的脈絡。例如:
Lucas
則走出個人與組織層次的研究,進一步嘗試產業層次
的研究,研究不同產業採納資訊科技系統對該產業的影響,例如:航空業
(Duliba,
Kauffman, and Lucas, 2001)
、零售代理業
(Bakos, Lucas, Oh, Simon, Viswanathan, and
Weber, 2005)
;以及資訊科技如何促成組織、市場與產業的轉型。當組織在實作中採取
新的商業模式後,如何對於經濟帶來戲劇性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又讓競爭者繼續科技
創新,用更新的商業模式來持續營運生存;而
Orlikowski (2002)
則提供了科技並非獨立
於組織之外的實體,需要正視組織流程文化與實踐致知
(Knowing in Practice)
的觀點。
整體而言,儘管自
70
年代迄今,國際間的「科技的採納與導入」研究隨著時代
與科技進上有不同的面貌,就理論的角度而言,「科技接受模式」是這個領域中最常
被引用的理論,對資管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性
(Venkatesh et al., 2007)
,而晚近科技
與組織的互動性與鑲嵌性,科技導入的非理性因素,例如:制度性理論、組織願景理
論、實踐理論、社會資本、企業策略伙伴、工作系統理論等都是跳脫單一心理取向的
理論視角。在研究方法方面,由於「科技接受模式」長期是國際主題的主流,問卷調
查法佔這四十年「科技的採納與導入」的大宗,但注重脈絡質性研究(例如:個案研究、
次級資料分析)、多元的研究方法,例如:數學模式、實驗法等也仍互有出現;在研
究主題方面,國際間「科技的採納與導入」研究中,隨著國際會議對相關主題的不斷
反思,逐漸從過去將「科技接受」有用性與易用性主題定為一尊的方向,逐漸轉向公
司套裝解決方案或企業組織內部應用(
ERP
、
SCM
和
CRM
系統)、高度競爭市場對
於資訊系統之發展、導入、調適與應用之快速策略等主題。此外,也有越來越多跨組
織間價值網絡、新興社交網路科技平台,也增加了「科技的採納與導入」研究的複雜
性、與寬廣度。而在分析單元方面,從過去以個人層次研究為主軸的分析單元,也漸
漸轉向以組織層次以及混合層次研究。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論文是科技採納與導入主題為主要研究範圖,在
2001-2015
年國內共六
份頂尖資管與電子商務期刊中,有關科技接受與採納主題共
82
篇論文。就研究方法
而言,本研究採取三個步驟:
(1)
訂定評估標準-決定哪些類型研究應納入本研究分析;
(2)
發展文獻蒐尋的策略;
(3)
訂定分析架構-作為不同類型研究歸類編碼的準據。
首先,在論文出處的評估標準方面,我們根據科技部
102
年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
評比報告之研究結果(陳世哲、李昇暾、林修葳、洪世章、張錦特、葉仕國、盧瑞芬
與謝依靜,
2004
)為依據。在管理學門類十一份評比為
A
級的期刊中,排除五份與資
訊管理主題無關的期刊,挑選出中山管理評論、臺大管理論叢、資訊管理學報、管理
學報、管理評論、組織與管理以及電子商務學報等六份與資訊採納與導入高度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