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19 / 274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19 / 274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3

219

分析單元來看這個議題,同時提出了科技挹注

(Infusion)

的概念來補充原有的科技擴

(Diffusion)

概念。

Swanson (1994)

則提出了資訊系統創新的三核心柱石的模式,將

創新類型與組織的採納與擴散區分開來。

Swanson and Ramiller (1997)

提出了組織願景

的概念來談一種主流的資訊科技系統(例如

ERP

)在不同組織間的擴散,組織願景的

概念給創新研究中的制度性環境注入了新的視角。

Lucas

與他的同儕

(Kambil, Kamis,

Koufaris, and Lucas, 2000; Lucas and Spitler, 2000)

重新檢視了在網路科技與更新的網路

架構下執行與實作的挑戰。

這些組織面向的科技採納與導入的研究,也從過去實證取向的線性觀點,進一步

轉向理解科技與組織並非獨立的個體,科技鑲嵌於組織與其制度性安排、考慮科技導

入與組織中各種內外環境因素與動態關係的質性研究逐漸出現在「科技採納與導入」

研究議題中,深化對科技與組織互動的理解。

Orlikowski (1992)

科技與人互動關係雙

重性模式

(Duality of Technology)

都是這個時期的經典之作。

至於從

90

年代持續發展的個人層級的研究,仍圍繞著科技接受模式研究為主軸,

持續關注採用行為的相關研究。例如:

Davis (1989)

研究資訊科技的認知有用性、認

知易用性與使用者接受間的關係;

Chau (1996), Chau and Hu (2001)

將科技接受模式應

用在系統開發者;醫生等不同使用者

Koufaris (2003)

將科技接受模式,結合心流理論

應用在研究網路消費者行為等。

至於較晚近的科技採納與接受研究(

2000

年迄今),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與虛實

整合策略規畫、上下聯盟合作的新典範發展等,無論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分析單

元上,又從個人層次的量化研究,朝向組織層次、產業層次研究更多元的發展。此外,

用策略角度看組織外環境對科技接受與導入的影響,也成為新興研究方向。首先,

Swanson, Ramiller

與其同儕繼續從制度理論的角度來探討科技採納與接受的主題。除

了繼續發展組織願景的不同生涯路徑

(Ramiller and Swanson, 2003)

、在資訊創新中組

織的注意

(Mindfulness)

與不注意

(Mindlessness) (Swanson and Ramiller, 2004)

、以及透

過訴求制度性的創業家精神,例如:市場研究者、顧問、企業、工商協會新聞、廣告

業者、作家與會議組織單位,共同在社群中啟動組織願景

(Wang and Swanson, 2007)

另外,「科技採納與接受」多元的研究議題中,也發展出一支探討資訊科技的商

業價值與企業流程改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的研究潮流。

Zmud

與他的同

儕近年的科技創新研究主要聚焦於多重層次的採納後行為

(Post-adoptive Behavior)

。這

些研究者主要關懷的議題是:在組織中導入資訊科技後,企業究竟要做哪些對的事,

才能讓科技的功能充分協助增加企業的價值

(Saga and Zmud, 1994; Jasperson, Carter,

and Zmud, 2005; Sherif, Zmud, and Browne, 2006)

?同時這些研究也呈現出以組織層次

以及混合層次研究為關懷的重點,並使用注重脈絡與更多元的研究方法。

此外,晚近的研究中,更擴展視野關注社會、外環境因素,也被視為科技接受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