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30 NO.3

3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0 No. 3 Dec. 2020 壹、緒論 當廠商在進入新的國際市場後所面對的環境並非如想像中容易時,其市場競爭 或資源競賽等問題便接踵而至,又國際市場環境的競爭知覺程度係重要的因素,這 將決定廠商為何以及如何去從事「競爭式互動」 (Allen and Jones, 2014; DeCaro, Thomas, Albert, and Beilock, 2011; Kilduff, Elfenbein, and Staw, 2010; Livengood and Reger, 2010; Marcel, Barr, and Duhaime, 2010) 。研究指出,企業管理者對於外部競爭 環境的詮釋與感知,將會影響廠商的競爭行為 (Barreto and Patient, 2013) ,從而決定 後續的績效產出 (Chen, Su, and Tsai, 2007; Gimeno, 1999; Tsai, Su, and Chen, 2011; Wu and Pangarkar, 2010) 。為探索企業國際化的競爭行為與對國際競爭的認知程度,本 研究採用「察覺─動機─能力 (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 AMC) 」觀點,確認 廠商在國際市場中所衍生競爭行為的驅動因子 (Chen, 1996; Chen et al., 2007; Wu and Pangarkar, 2010) ,同時導入理論來論述新南向政策對於臺灣廠商國際化之競爭狀 況,以提供未來欲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國際企業為實務的參考意涵。 過去 20 年,臺灣在經歷過鎖國政策後,產業為追求發展與成本動機,在低租稅、 低勞力成本及高投資福利種種誘因下,多數廠商國際化的第一站即西進前往中國大 陸深耕,在追求成本領導、文化及語言等方面,以降低廠商國際化的障礙。不僅是 臺灣廠商,就連歐美、韓國及日本企業,亦斟酌大陸的成本優勢而紛紛前往設置生 產工廠,使得中國大陸一度成為世界工廠。依照表 1 的統計數據,臺灣對中國大陸 之對外投資金額截至 2015 年以前,遠多過歐洲、美國與亞洲各地區或國家。也因 為中國大陸具有龐大的市場潛力,因此將其視為重要的生產基地。但近年來,中國 大陸政府為了培育本土的製造廠商、提升民眾所得,開始致力於推動經濟轉型卻同 時也增加了租稅與人力成本。中國大陸目前正逐漸朝向研發創新大國之路邁進,欲 從早期的「製造」型態轉向成為「智造」。當種種的製造業成本優勢不在,其壓力 間接轉嫁至長期辛苦耕耘的臺灣企業。此外,臺灣本土廠商不僅得面對中國大陸經 濟轉型所帶來的挑戰,其在當地所培養的紅色供應鏈更是對臺灣廠商產生巨大的衝 擊與影響。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