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3 / 330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3 / 330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臺大管理論叢

27

卷第

2

3

Meng, Wang, and Zhou, 2008; Goldman, Rocholl, and So, 2009)

。另外,

Acemoglu,

Golosov, and Tsyvinski (2011)

也提及擁有政治力的個人較能影響資源的分配。由此可

知,當公司內部的董事或高階主管擁有政治連結時,較能降低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

並影響公司在市場上之競爭地位,進而增加公司的價值或改善經營績效。

然而,認為負面影響的學者則指出,董事或高階主管的政治背景其實是公司私有

化後政府持續控制的一種手段。擁有政治背景的高階主管可透過政治連結所產生的優

勢,使管理者做出特權消費的行為,進一步造成公司治理機制的惡化而產生較差的經

營績效

(Fan, Wong, and Zhang, 2007; Boubakri, Cosset, and Saffar, 2008)

。另外,

Chaney,

Faccio, and Parsley (2011)

認為政治關係會使代理問題日益嚴重,若內部人有政治關

連,則會故意隱藏或模糊地報導其從中獲取利益的事實,致使公司的盈餘品質下降。

Shleifer and Vishny (2002)

文中也針對政治連結如何影響公司營運績效以及如何改進進

行探討,其「攫取之手」

(Grabbing Hand)

理論提到,政治人物會透過間接或直接的方

式控制企業的交易從中獲取政治利益,結果反而犧牲股東們的權益。

有關政治連結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Goldman et al. (2009)

僅檢驗美國總統選舉之政

黨變動,如何造成支持不同政黨之企業價值的改變,並未檢視高階主管或董事個人之

政治連結型態,對企業營運績效的影響。

Boubakri et al. (2008)

以及

Fan et al. (2007)

是將其樣本侷限在中國新私有化之公司,由於中國的私有企業仍不如台灣普遍,且這

兩篇文章主要在測試政府的介入(即由政府指派官員擔任總經理)如何影響私有化的

成果,而本文所使用的樣本幾乎均為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僅佔

2.47%

),並非探討政

治介入對私有化初期績效的影響。

Faccio (2010)

發現政治連結與公司特性的關係會隨

著所在國家的開發層級與腐敗程度而有不同;由於台灣的政治結構、經濟背景與社會

文化與中國不同,亦不若美國對投資人的保障較為完善(例如台灣尚未有集體訴訟

法),因此有必要依據臺灣的環境探討政治連結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國內文獻中,

張琬喻

(2005)

的研究發現當公司宣告重要職位經理人具有立委身份時,會產生正向異

常股票報酬,顯示投資人將公司重要職位者之政治關連視為可以提升公司價值之事件。

本文係使用

2005

2011

年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為樣本,實證結果發現,具有政

治連結的公司相較於不具政治連結的公司,有顯著較差的市場績效

(

Tobin’s Q

)

以及會

計績效

(

ROE

)

,顯示當公司之董事會有政治連結時,較不能有效發揮監督與建議的功

能,故相較於不具有政治連結的公司有較差的績效;此結果與

Shleifer and Vishny (2002)

書中的「攫取之手」

(Grabbing Hand)

理論一致。

本研究預期有以下幾點貢獻:第一,過去雖有相關文獻探討政商網絡對公司的影

響(張琬喻,

2005

),但該篇文章主要係檢驗重要職位者之立委身分的宣告,市場會

如何反應;而本文在政治背景的定義較為廣泛,成員包含董事而不侷限於管理階層,

政治關係也不侷限於立委身份,故本文較能捕捉到更全面的政治連結。此外,本文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