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第
26
卷第
3
期
273
二、分析
如果以策略管理的三個觀點進行分類,本文發現
275
篇文章中,意志論共有
145
篇,占總數的一半以
(52.7%)
,命定論共有
106
篇
(38.6%)
,而互動論僅有
24
篇
(8.7%)
,
是三種觀點中最少的。由此可知,台灣科技管理研究的策略觀點,大多著重在意志論
的研究,命定論次之,互動論為最稀缺,如此的分類結果與策略管理的發展脈絡也大
致相當一致。
意志論的科技管理繼承了傳統的策略管理,像是創業家精神、資源基礎觀點、動
態能力、以及吸收能耐等,這些理論幾乎是基於美國自身的客觀條件,且這些理論之
所以能夠成為傳統策略管理的主軸,並進而主導台灣科技管理研究的發展,主要有兩
個因素。第一,由於美國本土的學術圈非常競爭,在適者生存的環境下,比較容易產
生大理論,因此,相關的學者也幾乎是出自美國本土,例如:
Peter Drucker
、
Jay
Barney
、
David Teece
、
Birger Wernerfelt
、
Michael Cohen
等;第二,隨著美國國力的增
強,以美國為背景的理論也很容易成為學術圈的強勢理論,主導多數的學術期刊與國
際研討會,產生擴散的效應,因此,包含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相繼跟隨此潮流。由此
可知,台灣科技管理的研究以意志論觀點居多,是可以理解的。
命定論的研究在學理上是屬於策略管理的邊陲,係出於歐洲的學術體系,因為歐
洲各國的資源與規模都不如美國,經濟政策上通常採取小國的發展模式,因此像是(國
家)創新系統、科技政策、
Nelson and Winter (1982)
的技術演化、或是
Dosi (1982)
的
技術典範等研究就會相對受到歡迎,強調國家與政府在整個經濟體系下所扮演的角色
(Edquist and Hommen, 2008)
。例如:英國薩塞克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ussex)
於
1966
年成立科學政策研究單位
(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 SPRU)
,便致力於相關的研究;
同樣地,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的商學院以及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這方面也有相當的研究成果
(Linton, 2004)
。而對於亞洲國家來說,除了
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以及台灣等都被歸類為追趕式經濟體,同樣面臨資源短缺、
技術落後、與小國規模等限制,據此,也相當盛行創新系統與科技政策的研究
(Mathews and Cho, 2000; Wade, 1990)
,但總體來看仍然不如意志論的盛行。以下我們
將依序回顧此三種觀點,並以幾篇具代表性的經典文章作為範例。
(一)台灣的意志論科管研究
本文發現台灣的意志論科管研究,大多是圍繞在創業模式、創業家、資源基礎理
論、以及動態能力等議題。在創業模式與創業家的研究中,相當強調認知與心理層面
的分析,因此應用相當大量的心理學理論,例如:「釋意」
(Sensemaking) (Weick,
1993)
,或稱之為「意會」。劉世南、袁建中、羅達賢與高宜君
(2003)
旨在建立一套
創業的行為模式,而林家五、黃國隆與鄭伯壎
(2004)
基於創業家的心智模型,援引
Weick (1993)
的釋意概念,強調創業家在其創業歷程中先是以身分認同為中心,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