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30 NO.3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New Southbound Policy o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from the 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 (AMC) Perspective and the Network Relationship View: Case Studies of Food Service Industry 6 勢而退出市場;其中主要一項原因乃是政府資源未能完全整合乃至支持臺灣企業在 海外所需的經營條件。現階段新南向政策的推動,使得本研究欲瞭解臺灣企業在政 府政策支持下國際化的發展過程,並探討應強調之相關因素以及不同樣貌的國際化 模式。 然而,並非所有產業皆可透過新南向政策進行國際化,並在東南亞市場取得顯 著的獲利。若以一般性的角度來檢視臺灣所有產業在新南向政策影響下的發展,則 可能產生偏誤情形,且無法產生更為具體的實務與理論建議。故本研究採用餐飲服 務業為研究標的,從各國餐飲服務業東南亞國際化的經驗下彙整相關因素,提供臺 灣餐飲服務業者進行新南向時可資參考的路徑與模式。 貳、文獻探討 一、察覺、動機、能力 (AMC) 觀點 Chen (1996) 由基於社會認知理論的「刺激/反應」架構 (Dutton and Jackson, 1987; Kiesler and Sproull, 1982; Mervis and Rosch, 1981; Taylor, 1983) 發展、延伸,提 出三個影響廠商是否採取競爭性行動或回應行動的驅動因子:察覺 (Awareness) 、動 機 (Motivation) 與能力 (Capability) 。在圖 1 當中,我們整理出了這三個因子的重點 內涵:競爭性察覺係指認知到對手所採取的競爭行動,以及回應此競爭行動的關係; 競爭動機係指組織採取競爭行動的誘因;而能力則指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及彈性,能 否在執行競爭行動時,擁有資源調度與組織安排的能力。此三個驅動因子會影響競 爭行動及回應的可能性,最終則影響到組織績效 (Chen, 1996) 。 AMC 觀點已被廣泛 應用於廠商與廠商之間的競爭研究 (e.g., Chen et al., 2007; Gimeno, 1999) ,為一相當 成熟且被廣為接受的理論。其次,不論在何種層次 (Level) 的議題,本研究認為在 行為者做出任何競爭行動與回應之前,必須先察覺到該刺激,後續才會產生動機以 及考量自身能力做出回應。因此,學者們認為 AMC 觀點的基本邏輯,亦適用於個 人層次及跨層次的探討(張國義、陳淑玲與呂依璇, 2015 )。 換言之, AMC 觀點亦可運用於探討企業進行國際化的發展狀況。其國際化模 式茲說明如下:國際化模式取自於國際化動機,從廠商的意圖與發展探討其國際化 動機,因此衍生出國際化策略以及相關模式。過去探討國際化動機之研究,皆以 Dunning (1993) 所提出的「折衷理論」 (Eclectic Theory) 為基礎,並將國際化動機分 成四個要點來探討: 1 、尋找市場 (Market Seeking) :依照當地市場的大小或成長潛力, 若廠商至當地從事營業活動,均能提高當地市場的產品或服務占有率; 2 、追隨客 戶 (Follow the Customer) :企業需隨著國際化之客戶至當地進行投資,以維持生意上 的往來; 3 、寡占互動 (Oligopoly Interaction) :指企業為了避免競爭者先行進入當地 市場而取得寡占先機,因而隨之進入市場; 4 、尋找資源 (Resource Seeking) :可能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