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30 NO.3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New Southbound Policy on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from the 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 (AMC) Perspective and the Network Relationship View: Case Studies of Food Service Industry 4 表 1 臺灣對外國投資分區統計表 1 中國大陸 日本 香港 新加坡 越南 北美 歐洲 2008 9,843 52 337 698 639 401 138 2009 6,059 103 241 37 243 1,114 100 2010 12,230 41 244 33 670 507 51 2011 13,101 252 254 449 458 732 39 2012 10,924 1,089 292 4,499 944 158 71 2013 8,685 171 316 158 1,737 417 169 2014 9,830 680 423 137 647 290 936 2015 10,398 303 492 230 1,228 364 2,511 註:數字單位為百萬美元。 因此,在臺灣企業對於中國大陸的對外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面 臨種種不利條件時,所考慮的不僅只是國內經濟條件與企業本身的能力而已,更多 的是國際經濟環境與當地市場發展空間,以致於近年來許多企業轉至東南亞發展, 看好的就是當地市場的發展潛力(即豐富的資源及低廉的生產成本)得以拓展市場; 但同時卻也得面對文化及語言上明顯的差異(例如伊斯蘭教信仰)。 新南向政策的推動雖更有助於臺灣廠商增加對外投資,但若未能及時增加廠商 對國際競爭的瞭解與國際市場環境的知覺,進一步推動可行的競爭行為時,將可能 導致投資失敗與增加競爭劣勢。因此,臺灣廠商在投資東南亞國家,進行國際化的 歷程中,將可能面臨前所未有地挑戰與國際化模式的轉變。而在前述 AMC 觀點中, 首要強調企業對於環境中競爭要素的「察覺」,其中察覺因子代表著競爭行為的心 理層面,而此心理層面因素則來自於國際化企業對國際競爭態勢的管理知覺,此在 競爭動態性研究中係頗為重要的「關鍵構念」 (Key Constructs) (Chen and Miller, 2012) 。「察覺」為所有競爭行為的首要因素,其可論述國際化企業與當地競爭者之 間的互動狀態,此包含三種型態:首先是當國際化企業採取競爭行為時,當地競爭 者是否察覺?若無法察覺,則競爭行為得以順利達成效果。其次是當地競爭者察覺 了,但無動機回應此競爭行為,則此競爭行為亦可奏效。最後是,若當地競爭者察 覺了且有動機回應,但卻沒有能力反擊時,則競爭行為亦可以達到效果。 「動機」層面則運用國際策略聯盟與網絡關係作為瞭解廠商進入國際市場後, 採用之競爭策略與競爭行為的幅度,如獨立競爭或團隊競爭等 (Garcia, Tor, and Schiff, 2013; Kilduff et al., 2010; Murayama and Elliot, 2012; Tauer and Harackiewicz, 2004) 。過去臺灣企業進行國際化,皆是挾帶著自己所擁有的各項資源,前往海外爭 1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3 , 2019)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