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30 NO.3

11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0 No. 3 Dec. 2020 聯盟的動態演進過程等;第二個是探討聯盟績效的相關問題,包括聯盟本身的績效、 及廠商進入聯盟後的績效等。 Lo, Stepicheva, and Peng (2016) 則在新興市場的脈絡中 探討國際策略聯盟中的知識移轉與學習。他們認為在新興市場的脈絡中,企業透過 關係資本中的信任、溝通與開放性,與策略聯盟中的夥伴進行知識移轉,提供一個 有效獲取夥伴管理、行銷及生產知識與技能的平臺,進一步提升學習的有效性。雖 然國際策略聯盟能提供國際化企業在夥伴間的知識獲取與移轉,例如藉由購買技 術、觀察與模仿合作夥伴所使用的技術、根據合作夥伴所給的指導去改變現行技術 等;然而, Lo et al. (2016) 認為,若國際化企業過度鑲嵌 (Over-embeddedness) 於國 際策略聯盟中時,在一定的程度下將對學習的效果造成負面的影響,甚至涉及到知 識保護等議題。 Abdullah, Ghasham, and Ghani (2015) 指出,國際策略聯盟是指兩間或兩間以上 不同國家的廠商,彼此之間進行合作的形式。每一方廠商皆是為了從其他夥伴中取 得資源,並將之與自身能耐進行合併,以追求共同的目標。在國際策略聯盟中,廠 商可從中創造許多價值與利益,包含分享知識 (Hashim and Bakar, 2007) 、分享夥伴 之間的技能與專業、降低風險與成本以及開發新的產品與科技技術 ( Išoraitė , 2009) 。 其中,國際策略聯盟可分成兩個形式:股權聯盟 (Equity-based Alliances) 、契約聯盟。 此兩種聯盟代表著企業投入聯盟與承擔風險的程度;換言之,當企業投入股權聯盟 的程度越高時,代表該企業越有高度的動機進行國際化,並且從國際策略聯盟中取 得國際化的資源與知識,以利國際化。 (二)國際網絡關係 網絡主要能為企業從更大的環境中取得相關的市場資訊,網絡關係增加企業的 環境適應性 (Burt, 2009) :透過合作,共同分擔進入國外市場的失敗風險 (Chetty and Patterson, 2002) ;從中收集關於市場上新趨勢、機會和資訊,以取得更多樣化知識 與資訊 (Burt, 2009) ;共同合作、共享資源 (Uzzi, 1996) ,以適應環境的變動,進而 透過資源與資訊的取得,加以內化吸收,發展成企業更有價值的內部能力,並了解 如何在市場上取得優勢。藉由網絡關係能迅速獲取合作夥伴的資訊,相關市場的機 會與威脅 (Uzzi, 1997) ,以增加企業績效,藉由深入的雙向溝通,能幫助企業評估並 解決外部威脅 (Krackhardt, 1992) ,藉由彼此信任的關係,擁有共同資訊與知識,並 達到企業學習的效果 (Hagedoorn, 2006) 。 本研究將以網絡之間的社會關係來做為探討,將以下的關係屬性作為網絡關係 之衡量:承諾、信任 (Morgan and Hunt, 1994; Cadogan, Paul, Salminen, Puumalainen, and Sundqvist, 2001) 與共享 (Tsai and Ghoshal, 1998) 。承諾 (Commitment) ,指與夥伴 認定彼此之間的關係,且維持長久的程度,並且評估與組織在持續維持關係之時所 能帶來的價值 (Morgan and Hunt, 1994) ;當企業為維持網絡之夥伴關係,提升彼此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