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30 NO.1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to the Value Creation Process of Dynamic Capability: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8 會協商以找出解決辦法 (Uzzi, 1997) ,透過此種機制,雙方成員也會發展一套專屬的 語言以傳遞複雜的內隱知識,並加強組織間內隱知識及外顯知識的分享及資訊交流 的透明化 (Ring and Van de Ven, 1994; Dhanaraj et al., 2004) 。在探索型能力的發展中 便需要大量的內隱知識與 know-how ,聯合問題解決提供一個互動平台,使廠商將 本身能力為基礎以消化夥伴的專屬知識,改善內隱知識的理解以調整組織在獨特環 境中能加以應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廠商亦內化新的技術能力,並將他們應用在新 的產品或流程中,進而滿足未來顧客需求與市場條件的變換 (Lee, 2002) 。 Tiwana (2008) 認為,網絡成員之間的共享價值觀可使廠商較容易吸收對方的觀 念想法 (Reagans and McEvily, 2003) 、有助於內隱知識的傳遞與整合,及降低不信任 感與不確定感,將有助於雙方共同參與或解決聯盟合作的問題 (McEvily and Marcus, 2005) 。具有良好社會資本的廠商,能比較既有知識與網絡中的新知識;經由不斷地 重覆反思,廠商能檢視出知識的內容與品質,並與廠商所聯繫的顧客或供應商共同 解決問題,進而整合出本身的內隱知識 (Andersson, Holm, and Johanson, 2007) ,以 強化探索型能力發展的基礎。再者,廠商間若存在高度的認知與社會認同,將增強 知識互惠獲取,減少正式監控的需求,能將更多的努力投入在知識吸收與應用上 (Tsai and Ghoshal, 1998; Presutti, Boari, and Fratocchi, 2007) 。綜上所述,本研究推論 以下假設: Hypothesis 4a:廠商間社會資本與探索型能力具有正向相關。 Hypothesis 4b:廠商間社會資本與應用型能力具有正向相關。 (二)廠商內社會資本 (Intra-firm Social Capital) 廠商內社會資本意指組織內全體成員間連結的模式 (Burt, 2009; 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 ,適當的組織內網絡結構將促進成員彼此之間聯繫並取得資訊的能力 (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 ,使廠商能快速地建立新的技術知識 (Kogut and Zander, 1992; Tsai and Ghoshal, 1998) 。組織內的網絡結構整合了不同的活動與流程,促進了 分散資源與活動的協調 (Gupta and Govindarajan, 2000; Persson, 2006) ,即為一種整 合機制 (Integrative Mechanism) (Tsai et al., 2009) 。針對廠商內社會資本的結構面, Tsai et al. (2009) 認為國際化企業應該採取兩項最為重要的整合機制,一為資訊導向 機制(結構面),另一為人員導向機制(結構面)。資訊導向機制能有效地處理組 織內大量的常規與資訊,即時地提供資訊並促進事業單位間的溝通,以確認資訊的 傳遞、流動與分享 (Hartmann, Trautmann, and Jahns, 2008) 。廠商內部若能持續地分 享知識與資訊,藉由不斷地調整與校準,以至於快速地掌握顧客的需求,並以最適 當的方式回應之。此外,為了將獲取的新知識轉換為組織可運用的實務,則有賴於 人員導向機制。具有意義的溝通,將成員本身所擁有的知識與市場中獨特的資訊相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