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29 NO.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Interlocks and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204 藉由董事連結達到控制與監督其他企業的目的,進而促進組織知識交流及互動協 調,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及達成永續經營的目的。 而在擴散理論與董事連結的關聯上, Strang and Soule (1998) 與 Brown and Drake (2014) 皆將董事會成員間的相互連結做為公司社會網絡連結的替代變數。 Brass, Butterfield, and Skaggs (1998) 之研究發現企業於不道德行為的擴散上,董事連結在 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Brown (2011) 亦利用各公司自行設立的人壽保險機構來檢 視擴散理論在報稅時之應用。 二、避稅相關文獻 有多項證據顯示公司的租稅規避行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Desai (2003) 即推估 美國企業於 1998 年的財稅差異中至少有 1/3 來自於公司的避稅行為。然而,公司的 避稅活動實難估測,在難以觀察及取得企業避稅資料下,過去文獻大多利用財務報 導的相關資訊來推估,例如 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 用無法解釋的部分財稅差 異來衡量企業的避稅程度。 除了以財稅差異的角度來衡量企業避稅程度外,過去文獻亦常以有效稅率的角 度來衡量 (Hanlon and Heitzman, 2010) ,如 Dyreng, Hanlon, and Maydew (2010) 使用 企業多年期現金有效稅率來衡量,而 Chen, Chen, Cheng, and Shevlin (2010) 則利用 公司各年度的現金有效稅率作為企業避稅行為之代理變數。而無論是以多年期或單 一年度來衡量,現金有效稅率較高的公司代表其租稅負擔較高;反之,現金有效稅 率較低的公司則代表該公司利用各項避稅措施來降低稅負。 從過去關於企業避稅的文獻可知,影響企業避稅的主因很多,除了公司規模、 資本結構、資本密集程度、獲利能力、獎酬誘因制度等企業本身的特性之外 (Gupta and Newberry, 1997; Desai and Dharmapala, 2006; Lisowsky, 2010) ,企業內部公司治 理的優劣、國家租稅稽徵與執行上的強度都與企業的避稅程度息息相關 (Wilson, 2009) 。另一方面,亦有文獻針對經營者的個人特質對企業避稅行為之影響進行探 討,如 Dyreng et al. (2010) 即發現當原任職於同產業高(低)有效稅率公司之高階 經理人員轉換公司後,原任職公司的有效稅率逐漸下降(上升)而新任職公司的有 效稅率則反而開始上升(下降),亦即該研究認為高階經理人的個人特質與企業避 稅行為有顯著關聯。 在企業營運制度對避稅行為的影響上, Phillips (2003) 認為高階經理人員的薪酬 合約會影響企業的避稅行為。其後, Robinson et al. (2010) 延續 Phillips (2003) 之研 究,發現當企業將稅務部門視為利潤中心並施以績效考核時,該企業會有較低的有 效稅率。 在企業股權型態對避稅行為的影響上, Chen et al. (2010) 指出公開發行的家族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