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3
63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28 No. 3 Dec. 2018 三、迴歸分析 本節先探討資訊揭露評鑑結果與盈餘資訊性之關聯性,再探討資訊揭露評鑑結果 的更動與盈餘資訊性之關聯性,最後為資訊揭露評鑑結果的更動與未來績效之分析。 (一)資訊揭露評鑑結果與盈餘資訊性之關聯性 表 4 為資訊揭露評鑑結果與盈餘資訊性之迴歸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盈餘與異 常報酬間呈現 1% 顯著正相關(係數 = 0.986 , t = 24.340 ),與預期相符。表示當公 司所報導的會計盈餘愈高時,該公司股票的異常報酬率也愈大,故公司盈餘對於異 常報酬應具有一定的資訊內涵。至於,資訊揭露評鑑結果 ( INFTR it ) 其係數則未達一 般統計顯著水準(係數 = 0.013 , t = 1.502 )。此外,每股盈餘之變動與資訊揭露評 鑑結果的交乘項 ( ΔEPS it /P it-1 ×INFTR it ) 亦未達到統計顯著水準(係數 = 0.025 , t = 0.380 ),與預期不符,故未支持假說 1.1 。控制變數方面,公司規模 ( SIZE it ) 達 1% 的負向顯著水準(係數 = -0.030 , t = -5.522 ),顯示公司規模愈大,異常報酬會愈低, 和林有志等 (2013) 與 Jung and Kwon (2002) 的結果相同;負債比率 ( LEV it ) 達 1% 的 正向顯著水準(係數 = 0.164 , t = 4.101 ),顯示負債比率愈高的公司,異常報酬會 愈高,與 Jung and Kwon (2002) 的結果相同;盈餘持續性 ( EPER it ) 達 10% 的正向顯 著水準(係數 = 0.034 , t = 1.666 ),顯示盈餘持續性愈高的公司,異常報酬會愈高, 支持 Kormendi and Lipe (1987) 的結果;盈餘變異性 ( EVAR it ) 達 1% 的負向顯著水準 (係數 = -2.627 , t = -5.764 ),顯示盈餘變異性愈小的公司,異常報酬會愈高,支 持 Lev and Thiagarajan (1993) 與 Tucker and Zarowin (2006) 的結果;市值對帳面值比 ( MTB it ) 達 1% 的正向顯著水準(係數 = 0.102 , t = 15.365 ),顯示市值對帳面值比 愈大的公司,異常報酬會愈高。最後,表 4 結果並未發現系統風險 ( BETA it ) 、控制 股東之盈餘分配權 ( CR it ) 與控制股東之股份控制權 ( VR it ) 達統計顯著水準。 表 5 為考量內生性影響之迴歸分析 6 。結果亦與前述發現相似,盈餘與異常報 酬間亦呈現 1% 顯著正相關(係數 = 1.007 , t = 24.111 )。至於,資訊揭露評鑑結果 之預測值 ( PredINFTR it ) 其係數並未達到統計顯著水準(係數 = -0.120 , t = -1.335 )。此外,每股盈餘之變動與資訊揭露評鑑結果之預測值的交乘項 ( ΔEPS it / 6 利用模式 (3) 為資訊透明度決定因素的估計模式。其迴歸結果為公司規模 ( SIZE it ) 及權益報酬率 ( ROE it ) 皆與資訊揭露評鑑結果 ( INFTR it ) 呈 1% 顯著正相關( t 值分別為 14.211 與 2.679 );營 業損失 ( LOSS it ) 與負債比率 ( LEV it ) 變數的係數則顯著為負( t 值分別為 -3.677 與 -5.305 );控 制股東之盈餘分配權 ( CR it ) 達 1% 的負向顯著水準(係數 = -0.522 , t = -4.468 );與控制股東之 股份控制權 ( VR it ) 達 1% 的正向顯著水準(係數 = 0.429 , t = 3.543 )。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變數 ( BIG4 it ) 的係數則達 1% 的正向顯著水準(係數 = 0.11 , t = 4.078 )。另應收帳款與存貨總和 ( RECINV it ) 、速動資產 ( QUICK it ) 、法人持股比率 ( PSHARE it ) 與資訊揭露評鑑結果 ( INFTR it ) 間則 未達一般統計顯著水準。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