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3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ransparency and Transparency Rankings on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and Future Earnings 54 Lev and Thiagarajan (1993) 的研究即發現,盈餘穩定性越高的公司其盈餘反應係數 較高; Tucker and Zarowin (2006) 的研究亦指出,盈餘平穩化有助於盈餘資訊性的提 高。 EVAR it 擬採前 16 季之季盈餘標準差估算之,且預期其係數為負值。 市值對帳面值比變數 ( MTB it ) ,此變數設立目的在控制公司的成長性與持續性 (Ho and Wong, 2001) ,其衡量方式為每股市值除以每股帳面值。當公司成長性與持 續性越高,其未來的預期盈餘越高,進而增強盈餘與報酬的關係 (Collins and Kothari, 1989) ,但也因為高成長性的公司伴隨的風險也越高,反而弱化盈餘與報酬 的關係 (Fan and Wong, 2002) ,故本研究不預測其方向。另兩項控制變數則與股權結 構有關,其一為控制股東之盈餘分配權 ( CR it ) ,亦即控制股東之直接盈餘分配權再 加上所有控制鏈之間接持股率乘積,若 CR it 的係數越大,則與利益收斂假說 (Convergence of Interest Hypothesis) 一致,即經營者盈餘分配權越高,與其他股東的 觀點較趨於一致,作成決策時會極大化企業價值。另一項為控制股東之股份控制權 ( VR it ) ,參酌 La Porta, Lopez de Silanes, and Shleifer (2002) 之建議,以控制鏈最末端 持股率為其間接持股,即最終控制者之直接持股率再加上間接持股率。 VR it 的係數 如越大,則與財富剝奪假說 (Entrenchment Hypothesis) 的觀點一致,即管理當局取 得控制權後有誘因犧牲其他股東的權益,以極大化個人財富。如 Lew and Wu (2013) 採超額董監席次控制權 ( VR it - CR it ) 來衡量經營者控制權與盈餘分配權的偏離程度, 研究結果表示超額董監席次控制權與盈餘資訊性之間呈負向關係的證據,故本研究 預期 VR it 在迴歸模式中為負,而 CR it 在迴歸模式中為正。 二、研究模型之建立 首先,探討資訊揭露評鑑結果對盈餘資訊性的影響 4 ,建構下列實證模型進行 初步分析: (2) 4 模式 (2) 係依照 Jung and Kwon (2002) 之作法,僅控制某一變數對盈餘資訊性的影響,而非對 盈餘反應係數之影響。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