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3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ransparency and Transparency Rankings on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and Future Earnings 52 然而資訊揭露是否真的越多越好,越透明越佳? Fama and Laffer (1971) 指出, 當資訊揭露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時,則達最適資訊揭露水準。換言之,企業在 權衡自身效益與成本後所決定的揭露水準,未必會與社會整體最適揭露水準相符。 此論述引伸出另項疑問,除了可降低公司的資金成本外,資訊透明度的提高是否有 助於社會資源的配置? Francis, Huang, Khurana, and Pereira (2009) 蒐集 37 個國家的 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釐清了前述疑慮。發現資訊透明度與產業成長率呈 正相關,換言之,支持資訊透明度有助於社會資源的適當配置。但自資產替換的角 度分析結果卻不相同, Burkhardt and Strausz (2009) 的分析性文獻指出,資訊透明度 會惡化資產替換效果,不利於債權人以及公司的投資價值。因為資訊愈透明,公司 與市場間的資訊不對稱情況將會減低,進而提高資產的流動性,減低資產替換的困 難度,使得管理者傾向將資源配置於風險較高的資產,導致債權人的權益受損和公 司的投資價值降低。 Verrecchia (2001) 指出,若能有效地降低資訊不對稱,公司將能有效降低資金 成本。雖然較多的訊息的揭露可提升績效,但亦可能因揭露過多商業機密而影響公 司未來績效;因此,理性的企業應會在權衡自身效益與成本後決定最適資訊揭露水 準 (Fama and Laffer, 1971) 。據此,本研究推論透明度提高的公司其未來績效優於透 明度調降的公司,表示成假說 2 如下。 假說 2: 假定其他情況不變下,資訊透明度調升的公司,相較於資訊透明度調降的 公司,次期績效較佳。 參、研究方法 一、變數衡量的方式 應變數 異常報酬 ( AR it ) :本研究以市場指數調整模式 (Market Adjusted Returns Model) 加以衡量,即該年度公司實際報酬率減預期報酬率,而預期報酬率為市場大盤之報 酬率(沈中華與李建然, 2000 )。由於市場調整模式的運用相當簡易,且無需任何 估計程序,以及 Brown and Warner (1980, 1985) 即指出,此模式的檢定力未必較市 場模式 (Market Model) 差,再加上 Chu (1996) 以國內數據分析也有類似的發現,即 以市場指數調整模式估計股票累積異常報酬優於市場模式的解釋力,因此本研究擬 採市場調整模式估計異常報酬。估計程序如下: (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