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3
49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28 No. 3 Dec. 2018 露評鑑結果更動的文獻,如 Bushee and Noe (2000) 探討資訊透明度更動與機構投資 人持股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資訊揭露評等提升與短暫型機構投資人 (Transient Institutions) 的持股比例呈正向關係,即資訊揭露評等提升,較積極的投資人更願意 交易,使得股票交易量及股價波動性提高。另 Mensah, Song, and Ho (2003) 探討公 司揭露水準變動與分析師盈餘預測誤差及盈餘預測離散程度之關聯性,發現公司增 額的揭露水準變動可降低分析師盈餘預測誤差及盈餘預測離散程度,隱喻公司揭露 程度可減緩經理人與外部投資人間的資訊不對稱。故本研究認為資訊揭露評鑑結果 更動係對投資人傳遞的一種增額資訊,對於盈餘資訊性將造成影響。 另有文獻指出,企業資訊揭露活動受到企業特性的影響。研究者曾發現影響資 訊揭露政策的因素為公司規模( Eng and Mak, 2003; 陳瑞斌與許崇源, 2007 )、獲 利能力 (Lang and Lundholm, 1993; Raffournier, 2006) 、負債比例 (Raffournier, 2006) 、 法人的持股比率( Haniffa and Cooke, 2002; 陳瑞斌與許崇源, 2007 ;廖益興, 2010 ;陳慶隆、張傳章與翁佩瑜, 2017 )、控制股東所掌握的董監事席次比率與現 金流量權比率之偏離程度( Ho and Wong, 2001 ;陳瑞斌與許崇源, 2007 )、以及是 否由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查核 (Wallace and Naser, 1995) 等。為考量以上資訊透明度或 更動可能產生之內生性影響,本文參考 Heckman (1979) 的方法對自我選擇偏誤的內 生性問題加以控制。實證結果顯示,資訊揭露評鑑結果與盈餘資訊性之間呈顯著正 相關(控制內生性之影響後),與過去文獻( Lundholm and Myers, 2002; Gelb and Zarowin, 2002; 林有志與曾乾豪, 2007 ; Lin et al., 2007 ;廖秀梅與陳依婷, 2010 ) 的發現相符。即公司透明度較低時,盈餘資訊性較低;反之,公司透明度較高時, 盈餘資訊性較高。但若未控制內生性影響,資訊揭露評鑑結果與盈餘資訊性之間不 具統計上顯著關係。 至於評鑑結果更動之影響部分,結果顯示評鑑結果的更動與盈餘資訊性間呈現 顯著正相關,亦與預期相符。即資訊透明度調升的公司,相較於資訊透明度調降的 公司,會有較高的盈餘資訊性。其結果與 Lundholm and Myers (2002) 的研究結果類 似,即揭露排名提升的子樣本相較揭露排名下降的子樣本,其盈餘與報酬攸關性的 模型解釋力較高。最後,有關對未來績效的影響方面,實證結果顯示,自願揭露程 度與未來一年及二年公司績效呈現顯著正相關。但資訊揭露評鑑結果的更動對未來 相對績效的影響則未達一般統計顯著水準,與預期不符。本研究實證結果並未發現 資訊透明度調升的公司,相較於資訊透明度調降的公司,次期會有較佳的績效。 比較盈餘與報酬攸關性的模型解釋力方面,參考 Lundholm and Myers (2002) 的 建議,將本期異常報酬的反應來源區分兩個部分,一為本期未預期盈餘,另一為未 來預期盈餘的變動。結果發現,增額測試模型、原模型及 Lundholm and Myers (2002) 的模型解釋力類似,表示本研究考量資訊揭露評鑑結果的更動與 Lundholm and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