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第31卷第3期

7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31 No. 3 Dec. 2021 家、女性顧家」的觀念上,不但全部樣本「同意或非常同意」的比例高達40.7 %, 且男性同意或非常同意的比例也遠高於女性的比例(44.3 %相較37.1 %)。行政院 性別平等處的「2019 性別圖像」研究報告(行政院性別平等處,2019)也指出, 臺灣已婚女性做家事與照顧子女的時間超過丈夫的3 倍以上。高旭繁與陸洛 (2011) 以臺灣各行各業全職員工的大樣本分析也發現,年輕女性、未婚女性、資淺女性、 及非主管女性,都有高度的工作壓力感受,顯示女性在職場上仍是弱勢族群。這些 證據都在在顯示臺灣依然處在「邁向」兩性平權的道路上。值此,在地研究者更應 關注「性別角色取向」理論所強調之「性別內」自我認同差異對變遷社會中男、女 之職家角色實踐的影響,以揭示性別認同在「傳統」與「非傳統」男女中的實際運 作,以及這些不同的社會群體在人生兩個重要的場域—工作與家庭—的適應和挑戰 (Rajadhyaksha and Velgach, 2015)。 綜合上述,「生理性別」(以下簡稱男性/ 女性)與「心理性別」(以下簡稱 男性化/ 女性化特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變遷社會中會產生四種類型的性別自我 認同:(1) 傳統的男性,(2) 傳統的女性,(3) 非傳統的男性,和 (4) 非傳統的女性。 進一步展開這四種類型者在職家介面上的可能表現,「傳統的男性」認同高男性化 特質,重視工作角色更勝於家庭角色;「傳統的女性」認同高女性化特質,重視家 庭角色更勝於工作角色。「非傳統的男性」如是低男性化的男性,可能認為工作重 要性低,如是高女性化的男性,則可能認為家庭重要性高;「非傳統的女性」如是 低女性化的女性,可能認為家庭重要性低,如是高男性化的女性,則可能認為工作 重要性高。在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大陸和斯里蘭卡,已有研究發現非傳統的男性相當 重視家庭生活,也支持配偶發展事業;非傳統的女性則會不讓鬚眉地投入工作, 追求職涯發展與成功(Kailasapathy, Kraimer, and Metz, 2014; Zhao, Zhang, and Foley, 2019)。不過,雖然職業婦女在工作和家庭上的壓力與適應一直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 (Cinnamon and Rich, 2002),但重視家庭的男性卻鮮少受到注意。我們相信在職家互 動中性別的心理認同與生理性別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故在研究中檢驗此兩者的交 互作用,同時探討「性別內」與「性別間」的差異,以釐清變遷社會中不同性別認 同的個體(傳統/ 非傳統,男性/ 女性)在職家歷程上的體驗,如此不僅可豐富性 別角色取向理論的內涵及應用 (Livingston and Judge, 2008),亦對促進發展中國家民 眾的職家適應有重大意義。 二、心理性別認同及角色重要性與職家衝突之關連 職家衝突是一種角色之間的衝突,個體受限於時間與精力等資源的稀少性 (Scarcity) (Frone, Yardley, and Markel, 1997),以致無法同時面對來自工作與家庭多重 但卻不相容的角色責任與要求,職家衝突於焉產生(Geurts and Demerouti, 2003)。

RkJQdWJsaXNoZXIy ODg3M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