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29 NO.2

A Study of Member-Choic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Pension Funds 2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全球人口老化及各國政府財政負擔沉重,掀起退休金制度改革的浪潮,基金提 撥不足、投資績效提升、跨世代債務移轉問題必須解決,改革目標在追求年金制度 的財務穩健與永續發展,保障老年經濟安全。我國退休金體系有政府開辦之底層社 會福利制度,第一層有社會保險與社會津貼,主要的社會保險有勞工保險、公教保 險、軍人保險與國民年金,第二層的職業退休金包括勞工退休金、軍公教人員退撫 及私校教職員工退撫儲金。其中社會保險老年給付與軍公教人員退撫為確定給付 制,具有潛藏負債龐大的問題,如何開源節流已成為年金改革之重點。第二層職業 退休金,新制勞工退休金(新制勞退)與新制私校退撫儲金(私校退撫)採確定提 撥制,無財務缺口問題,私校退撫於 2013 年引進自主投資計畫,是台灣第一個自 選平台的退休基金。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 (2016) 與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 (2016) 資料,新舊制勞工退休基金截至 2015 年底的承保人數約有 622 萬人,約佔年滿 25 歲至 64 歲人口數 1,426 萬人的 43.6% ,承保人數最多。新制勞退由勞動基金運用局 (運用局)投資管理, 2015 年底規模 15,213 億元佔第二層職業退休金基金 27,890 億元的 55% ,在我國退休金體系佔最重要地位。 二、行為經濟學於退休金的運用 行為經濟學先驅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提出人在不確定時作決策,容易 因為損失趨避而犯下錯誤,事先的提醒與理性的設計能改善決策品質。為了提高美 國人的退休金儲蓄, Thaler and Sunstein (2008) 認為人常常需要被輕輕推一下才能脫 離日常的慣性,運用行為經濟學的推力觀念 (Nudge) 推行政策效果佳, Benartzi and Lewin (2012) 研究發現,美國 401K 計畫運用推力觀念採用雇員自動加入機制, 2011 年參加比率提高到 56% 。 Thaler and Benartzi (2004) 、 Benartzi and Thaler (2013) 運用 推力觀念,設計明天存更多 (Save More Tomorrow; SMT) 退休金自提方案,也大幅 提高雇員的自提參加意願與自提比率。 SMT 方案採用自動加入機制,讓雇員於加薪 時不知不覺中提高自提比率,學者發現第一個實施 SMT 的退休金,雇員的自提參 加意願高達 78% ,自提金額比率由 3.5% 大幅提升到 13.6% ,提升儲蓄效果佳。 Shefrin and Thaler (1988) 提出行為生命週期假說,個人在考慮消費與儲蓄時, 必須決定儲存多少錢才足以應付未來退休生活,這個問題沒有簡單明確的答案,必 須花時間教育受益人; Thaler and Shefrin (1981) 提出自我控制的問題,人要說服自 己每月撥繳一定比率薪資到退休金帳戶,很多人雖然想要多存一些退休金,卻缺乏 意志力依照計畫執行; Samuelson and Zeckhauser (1988) 提出人有保持現況不變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