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管理論叢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28 NO.3

111 NTU Management Review Vol. 28 No. 3 Dec. 2018 有關錯誤記憶的作用機制研究, Deese (1959) 和 Roediger III and McDermott (1995) 都發現,若在學習階段出現與關鍵字/關鍵誘因(如:睡眠)相關的詞彙(如: 休息、小睡、床、疲倦、做夢),能讓受測者在回憶時自然而然的形成關鍵字記憶(即 指出剛剛學習情境曾出現關鍵字的比例將會增加),而關鍵字「睡眠」即為要旨記 憶過程中的語意誘因 (Semantic Lure) ,而受測者這種無意識的記憶連結過程,就屬 於錯誤記憶。 Roediger III, Watson, McDermott, and Gallo (2001) 的活化-監控架構 (Activation- monitoring Framework) ,以語意活化和監控過程來解釋錯誤記憶的形成,首先,當 人們對於所接收的一連串詞彙進行編碼時,便進入語意活化過程,此時思緒亦會自 動的延伸,將其他相關的詞彙(如:上例中未提供的關鍵誘因-睡眠)帶入腦中, 並誤以為這些詞彙也曾出現在剛剛所接收的詞彙清單之上,產生錯誤記憶,不過, 若能夠有效的進行監控,則可減少錯誤回想關鍵誘因的可能。 2. 時間推移性下的記憶建構 錯誤記憶需經時間推移後發揮效果,且學習和測驗階段相隔的時間意義,對真 實與錯誤記憶也有不同影響 (McDermott, 1996; Payne, Elie, Blackwell, and Neuschatz, 1996; Rajagopal and Montgomery, 2011) 。學習階段完立即測驗的當下,之所以無法 形成錯誤記憶,是因為人們剛接收訊息就需表現判斷反應時,多透過「再現記憶」 (Reproductive Memory) 來評估先前經驗,快速思考回答方向,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臨 場反應。相反的,間隔學習階段一段時間後,要求人們回答問題時,是從「再構記 憶」 (Reconstructive Memory) 重新讀取先前經驗,依循要旨記憶的途徑,而可能因 時間間隔,產生有別於真實記憶的連結反應,對經驗重新建構,引發錯誤記憶 (Roediger III et al., 1996) 。 (二)喚起因素與相關研究 錯誤記憶的形成,有兩大常見影響因素,分別是想像以及觀眾當下的情緒。在 行銷領域的研究中發現:透過鼓勵、提升人們的想像,有助引發錯誤記憶 (Lakshmanan and Krishnan, 2009) 。 Rajagopal and Montgomery (2011) 將具有產品使用 情境之圖像以及文字描述產品使用感受的平面廣告內容視為高圖像化操弄,有較高 的想像喚起能力;而僅有文字描述產品特色、屬性與商標露出的平面廣告為低圖像 化,想像力較差。該研究證實,高圖像化廣告較能產生錯誤記憶,進而提升態度強 度和態度價性,且需經時間推移(一週),上述錯誤記憶及相關效果才會產生。 情緒亦和記憶擁有高度關聯,決定真實與錯誤記憶的處理途徑。回顧過往研究 成果 (e.g., Kensinger, 2009; Storbeck and Clore, 2005) ,因依循不同的處理途徑編碼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